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ㄅㄞˇ ㄓㄤˋ ㄕㄢ ㄐㄧˋ

百丈山記

朝代:宋代

原文:

登百丈山三裏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爲磴,十餘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樑跨於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爲石樑。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爲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爲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爲可玩。乃壁其後,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蓆之下,終夕潺潺23。久而益悲,爲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峯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峯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或涌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餘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既皆賦詩以紀其勝,餘又敘次其詳如此。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爲小詩以識其處,呈同遊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登上百丈山三裏來路,向右邊俯視,是又深又險的山溝,路的左邊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壘起來的石磴,上了十幾個臺階纔過去了這段險區。百丈山的勝景,從此開始了。
順着石磴往東走,遇到一條小澗。一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兩旁都是蒼青色的藤條和古老的樹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沒有一點熱氣。澗水全是清澈見底,從高處流下來,發出“濺濺”的聲響。走過石橋,沿着兩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門。有三間小房子,連十來個人也容納不下來,但是前面可以俯視澗水。大門的後面臨着石池,風從兩旁的山峽間吹來,整天不斷。大門...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這篇遊記作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寫的百丈山位於福建建陽東北。作者與同遊者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皆賦詩以紀其勝”,復又“敘次其詳如此”,這在末節中作了交代。詩文並作,記其遊覽之勝。而作者於詩外作文,不僅爲着“呈同遊諸君”,同時“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這篇末文字點明瞭寫作此文的目的:導遊,引導人們去遊覽百丈山的勝景。
參考資料: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古文觀止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2367
猜你喜歡: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其他詩詞更多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