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生平

作者:佚名 名揚海內 科舉不順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臘月二十四日生於江蘇崑山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他八歲時,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也許就是這種困境,迫使年幼的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憂難,開始奮發攻讀。歸有光自幼明悟絕人,九歲能成文章,十歲時就寫出了洋洋千餘言的《乞醯論》,十一、二歲“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歲應童子試,二十歲考了個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同年到南京參加鄉試。“弱冠盡通六經、三史、大家之文”的歸有光,(王錫爵《明太僕寺丞歸公墓誌銘》)開始時對舉業滿懷信心可是,鄉試卻連連落第,五上南京,榜上無名,其間慘淡經營,寒窗十五載,三十五歲時才以第二名中舉。此時的歸有光已是縱觀三代兩漢之文,遍覽諸子百家,上自九經二十一史,下至農圃醫卜之屬無所不博。歸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詩歌、張子賓的制藝被譽爲“崑山三絕”。當時主試江南的張文毅謂歸有光是“賈(誼)、董(仲舒)再世”。以歸有光的才學和聲望,考取進士應是勝券在握了。在鄉試高中的同年冬天,歸有光僱上車馬日夜兼程北上,準備應第二年的禮部會試。誰知這次會試竟是名落孫山。南下還鄉後,他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開始了一邊讀書應試,一邊談道講學的生涯。四方學士紛紛慕名而來,少時十幾人,多時百餘人。歸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貧,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維持生計。居安亭期間,王氏治田四十餘畝,督僮奴墾荒,用牛車灌水,以所收米糧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讓歸有光專心講學。歸有光縱論文史,談經說道,一時間弟子滿門,海內學者文士皆稱歸有光爲震川先生。 震川先生名揚海內,連恃才居傲的徐文長對歸有光也肅然起敬。一日,狀元出身的禮部侍郎緒大綬回鄉招請徐文長聚會。可是從黃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長才遲遲而來。問其緣由,說“避雨一士人家,見壁門懸‘歸有光今歐陽子也’,迴翔雒讀,不能捨去,是以遲耳”。緒大綬命僕人取那軸歸有光的文章來,張燈快讀,相對歎賞,至於達旦。(張傳元、餘梅年《歸震川年譜》)然而,歸有光的命運卻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會試,次次遠涉千里而去,一連八次都是落第而歸。其間四十三歲時,失去了最心愛的長子,時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勞任怨、與己分憂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這位名揚海內的古文家長期拋棄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喪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艱難。不過,坎坷的生活,倒也磨鍊了歸有光深沉堅毅、不屈服於權勢與惡運的性格。 不附權貴 勇抗鉅子 明代科舉場上舞弊之風甚盛,雖不重唐代的行卷之習,但是有宗師和大官僚的提攜是仕進的重要捷徑。歸有光久困場屋,對這一科舉內幕應是十分明瞭的。可是,他卻絕不從旁門邪道躋身仕途。鄉試中舉時的宗師張文毅對歸有光十分欣賞,他爲歸有光後來三番五次不能中式深感惋惜,幾次“欲以舊誼招致之”,然歸有光“卒守正不一往”。(計東《順德府重建歸震川先生祠堂碑記》)歸有光屢不中式時,明穆宗尚未登位。穆宗身邊的一位寵幸的宦官慕歸有光之名,讓侄子拜歸有光爲師,並幾次讓歸有光進京私謁這位宦官,都被歸有光斷然拒絕。穆宗登位後,這位宦官權勢更大,歸有光仍然絕不與之往來。(張傳元、餘梅年《歸震川年譜》)歸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權貴的品格,表現在他整個人生的各個方面。在古文領域裏,他始終堅持己見,不爲羣言所惑,敢於與當時統治文壇的“鉅子”相抗爭。 明代自開國之初的劉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後,文壇上就開始瀰漫起一股浮飾摹古的風氣。從永樂到成化的幾十年間,久居館閣的“三楊”(士奇、榮、溥)統治文壇,提倡昌明博大的文體,作文雍容華貴、平庸空泛,號稱“臺閣體”。於是有李夢陽何景明爲首的“前七子”起來反對“臺閣體”。他們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句摹字擬,以佶屈聱牙爲高古。李、何七子致力於詩,散文並非所長,但是聲勢之盛,曾左右一世。到了嘉靖年間,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又繼“前七子”而起,推波助瀾,變本加厲,摹古之風愈演愈烈。歸有光就是在這種散發着黴臭的摹古風氣中異軍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於反抗潮流的正直文學家。 王世貞和歸有光是同鄉人,比歸有光稍晚。但王世貞從二十二歲進士及第後,官運亨通,步步高昇,官至南京刑部尚書,以雄才博學,領袖文壇。錢謙益說:“元美(世貞字)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遊道之廣,聲力氣勢,足以翕張賢豪,吹噓才俊。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若玉帛職貢之會,莫敢後塵,登壇設墠,近古未有。”(《列朝詩集》)這時的歸有光,雖已頗有聲名,但畢竟還是一個身處窮鄉僻壤的布衣老儒。同是用錢謙益的話說,是一個“獨抱遺經於荒江虛市之間”的“老舉子”。就是這樣一個鄉間窮儒生,竟然敢與不可一世的王世貞抗爭。歸有光在《項思堯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貞的言辭十分激烈,其中說:“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爲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爲之鉅子,爭附和之,以詆排前人……文章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無乃一二妄庸人爲之鉅子以倡導之歟?”歸有光公開把王世貞譏之爲“妄庸鉅子”,王世貞得知後甚爲惱火,說:“妄誠有之,庸則未敢聞命。”歸有光毫不客氣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見《列朝詩集小傳·震川先生歸有光》)王世貞在晚年完全改變了對歸有光的看法,在爲歸有光像寫的《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於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於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代名家矣,”贊雲:“千載有公,繼韓、歐陽。餘豈異趨,久而始傷。”他在給歸有光古文很高評價的同時,也道出了自己的“遲暮自悔”之情。歸有光用自己的理論和創作實踐終於使他的對手爲之折服。 晚年入仕 兢業守職 歸有光雖然“八上公車而不遇”,但還是不願甘休,因爲科舉取士畢竟是封建社會下層文人仕進的唯一出路。嘉靖四十四年(1565),歸有光第九次參加會試時終於中了個三甲進士,這時年已六十。滿腹詩文經義,一心想爲國出力的歸有光雖年已花甲,壯志依舊未衰。因爲是三甲,不能授館職,只能到僻遠的長興當知縣。長興地處山區,長期沒有知縣,大小事務都由胥吏把持,豪門大族勾結官府爲非作歹,監獄裏關滿了無辜的百姓,盜賊公行,民間雞犬不寧。當時有人勸歸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換,但他卻毅然前往。他到長興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興辦學校,培養後進。第二件事是整治惡吏,平反冤獄。把無辜辦了死罪的三十餘人省釋出獄,爲無辜受誣入獄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魚肉百姓的惡吏和捕卒快手嚴加法辦。每次審判聽訟都讓婦女兒童環立案前,不用官話而用吳語審訊,以便百姓申訴。常常當堂決斷,而極少具獄。對已入獄者按律令給衣食。一重囚母死,歸有光准許他回家料理喪事後自己返回。那重囚料理完喪事後不聽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歸有光一心想學習兩漢循吏,做廉潔剛正之官。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擱置不辦,而“直行己意”,他公開在《長興縣編審告示》中宣佈:“當職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撫養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薦,是非譭譽,置之度外,不恤也。”在知長興的短短兩年中,歸有光實實在在爲百姓做了幾件好事,深受百姓擁戴。 隆慶二年(1568),六十三歲的歸有光遷順德通判。按明制,“進士爲令,無爲遷倅”。所以歸有光的升遷實爲重抑。歸有光曾氣憤地說:“號稱三輔近,不異湘水投。”既是剛正不阿,又是守職安分,這是歸有光性格的兩個方面。他雖然對遷升順德通判大爲不滿,但一到任上卻還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他利用馬政通判的清閒,廣閱史籍,採訪掌故,修了一部完備的《馬政志》。隆慶四年(1570),歸有光到北京朝賀萬壽節,同年升爲南京太僕寺寺丞,但1750年仍然留在北京掌內閣制敕房,纂修《世宗實錄》。歸有光正恨“平生足跡不及天下,又不得當世奇功偉烈書之”,藏書樓,讀到內閣所藏異書。不幸,正在這大開眼界準備顯露自己的才華,以遂平生之願的時候,卻被病魔纏身。他雖然帶病堅持了一段時間,但終於在第二年(隆慶五年,即公元1571年)抱恨死於北京,時年六十六歲。 著作繁富 散文揚世 歸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經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則在散文創作上。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在《鈍翁類稿》裏,從散文發展的角度評價了歸有光的貢獻:“明自永、宣以下,尚臺閣體;化、治以下,尚僞秦、漢;天下無真文章者百數十年。震川歸氏起於吾郡,以妙遠不測之旨,發其淡宕不收之音,掃臺閣之膚庸,斥僞體之惡濁,而於唐宋七大家及浙東道學體,又不相沿襲,蓋文之超絕者也。”歸有光的散文“家龍門而戶昌黎”,(錢謙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博採唐宋諸家之長,繼承了唐宋古文運動的傳統,同時又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他進一步擴大了散文的題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引進了嚴肅的“載道”之古文中來,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聯繫起來。這樣,就容易使文章寫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給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敘述家庭瑣事或親舊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寫得樸素簡潔、悱惻動人,“使覽者惻然有隱”。幾百年來,人們讀到歸有光的《寒花葬志》、《項脊軒志》、《先妣事略》、《亡兒?孫壙志》、《女二二壙志》、《女如蘭壙志》等文,無不爲之深深感動。歸有光的這些敘事散文,在當時一味摹古浮飾的散文園地中,就象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給人以美的享受,爲散文的發展開闢了一片新的境界。 歸有光善於捕捉生活中貌視十分平常的細節和場面,寥寥幾筆,形神即現,給人難忘的印象,且在平淡簡樸的筆墨中,飽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摯感情。譬如著名的《寒花葬志》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衆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爲“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爲“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