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ㄕㄨ ㄏㄨˊ ㄧㄣ ㄒㄧㄢ ㄕㄥ ㄅㄧˋ ㄦˋ ㄕㄡˇ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朝代:宋代

原文: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着農田,並且環繞着農田;兩座大山打開門來爲人們送去綠色。
桑樹枝葉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風吹送楝花餘香,悄悄地送過牆頭。
黃鶯幾聲清脆的啼叫 ,驚醒了我的午覺。一夢醒來,我恍恍惚惚還覺得自己好像仍然在舊日所住的半山園中。
註釋
⑴書:書寫,題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

賞析二

更多


作者:佚名

這兩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讚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淨。怎樣寫淨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爲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嗎?在這裏,平淡無奇...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
參考資料:
1、
陳文新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249-250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句句讚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淨。怎樣寫淨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爲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嗎?在這裏,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爲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

別解

更多

作者:佚名
首句的“長掃”,一直解釋爲:經常打掃,“長”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靜”同“淨”。於是,首句就解釋成了:由於經常打掃,庭院乾淨得一點兒青苔都沒有了。
如果不問,這樣的解釋也可以說得通,因爲這樣的解說已經通行了好幾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聯繫生活,就會發覺,這樣的解釋並不合乎事理。
說“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經很勉強。如果視“掃”爲打掃,那麼,被借代的應該也是可以打掃的;借代的也應該是被打掃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掃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掃的。請問一下,經常登梯子掃房檐,誰掃過請舉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興,打掃也無妨,但是,秋風尚...

簡析

更多

作者:佚名
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68478
猜你喜歡:
寫景 寫人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其他詩詞更多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