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揚州逸事

作者:佚名 紅橋修禊,爲清康熙年間王漁洋開了先河。王漁洋原名王士禛,別號漁洋山人,原籍山東諸誠,自幼聰明好學,精金石篆刻,22歲考中進士。順治十七年(1660年),26歲的王漁洋被任命爲揚州府推官,可謂少年得志、春風得意。王漁洋來揚州之前,其實對揚州並不陌生。他的祖父王象晉曾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在揚州任職兵備副使,可見王家與揚州之緣分不淺。 在揚州任職五年,王漁洋寫下了很多詩詞和遊記。康熙元年(1662年),與張養重、邱象隨、陳允衡、陳維崧等修禊紅橋,王漁洋作《浣溪沙》,編有《紅橋唱和集》。康熙三年(1664年)春,又與諸名士修禊紅橋,賦《冶春絕句》,其中“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一首,唱和者甚衆,一時形成“江樓齊唱冶春詞”的繁榮盛況。詩人的紅橋修禊,使得冶春社和紅橋成爲文化勝地。據《揚州畫舫錄》記載:“貽上司理揚州,日與諸名士遊宴,於是過廣陵者多問紅橋矣。”冶春和紅橋,因王漁洋的詩文蜚聲文壇,揚州,也因王漁洋的紅橋修禊而成爲清初士大夫的嚮往之地。 正是這些詩詞作品的廣泛流傳,使王漁洋在詩壇和官場名聲鵲起,成爲清朝文壇的一代宗師。他的詩文風格清新平淡,摒棄了悽清愁怨的格調,對當時和後代都有很大影響。揚州這塊沃土,滋養了王漁洋,而王漁洋又爲揚州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詩風流韻,三百餘載,當年王漁洋所題《冶春絕句》二十首,不只獨步當時,至今仍被人所傳唱。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爲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爲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餘習,時人誚之爲“清秀李於麟”,然傳其衣鉢者不少。好爲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