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出自於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漢譯
紛紛凋零的樹葉飄上香階,
寒夜一片靜寂,
只聽見風吹落葉細碎的聲息。
高樓空寂,捲起珠簾,觀看夜色,
天色清明,銀河斜垂到地。
年年今夜,
月色都如白綢一般皓潔,
人卻常常遠隔千里。
我如何能用沉醉來忘卻,
酒到不了已斷的愁腸,
先就變成淚水。
深夜裏殘燈忽明忽暗,
斜靠枕頭,我嚐盡孤眠的滋味。
你看這離愁別怨,
不是來在眉間,便是潛入心底,
我簡直無法將它迴避。
【附:因爲詞中一些生僻之字,註音後會方便閱讀。“真珠簾卷玉樓...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此詞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關於此詞的創作意圖,歷來說法各異:
唐圭璋認爲此詞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鄉的愁苦觸景生情而作。
靳極蒼認爲此詞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時(也許是在防西夏守邊時,也許是貶官時),還念朝廷無人,君王無佐,憂心如焚,因此創作此詞來抒發情感”。
汪中認爲此詞是“爲思念室家之作”。
參考資料:
1、
賈傳棠.《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多解大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賞析二

更多

作者:佚名
詞的上片以寫景爲主,景中含情。“一葉落而知秋”,詞人先從落葉寫起。枯黃的落葉輕盈落在地上,聲音輕而細碎,然而詞人僅憑耳朵就能聽到這些輕細的聲音,說明詞人的內心極度孤寂,也反襯了夜的岑靜。“寒聲碎”一句,詞人意在告訴讀者這細碎的聲響不僅帶着寒冷的秋意,更傳達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詞人通過開頭對秋聲、秋色的描繪,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爲全詞奠定了悲涼的基調。詞人捲起珠簾,觀看夜色,只見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飛瀉遠方。詞人本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剛毅男子,然而,在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觸發他內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來就抒寫了詞人的落寞之情:年...

簡析

更多

作者:佚名
本詞又題作“秋日懷舊”,是抒寫秋夜離情愁緒之作。
詞的上片以秋景感懷。開頭“紛紛”三句,特感秋聲之刺耳。因夜之寂靜,故覺香砌墜葉,聲聲可聞。“真珠”五句。特覺秋月之皎潔。因見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親朋,更何況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難爲情。
詞的下片爲抒愁。過片“愁腸”以下三句,寫愁腸只在舉酒未飲之時;“殘燈”二句,寫愁眠只在殘燈枕之際;“都來”三句,寫愁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間,純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韻。
這首詞寫離人在秋月之夜的離愁別恨。作者本是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剛毅男子,然而,久居他鄉,這如練月華又怎能不觸發他那豐富的內心感情世界!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此詞是一首懷人之作,其間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寫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聲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葉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樹葉大都變黃飄落。樹葉紛紛飄墜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靜,並非說一片闃寂,聲還是有的,但是寒聲,即秋聲。這聲音不樹間,卻來自樹間,原來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階上,沙沙作響。
這裏寫“紛紛墜葉”,主要是訴諸聽覺,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感知到葉墜香階的。“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明說這細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着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感知落...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mingju/9817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