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出自於林則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朝代:清代

作者:林則徐

原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①此詩作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題二首,此爲第二首。是年夏曆七月,林則徐自西安啓程赴伊犁,作詩留別家人。詩表現了作者以國事爲重、不顧個人安危的高貴品質和他面臨遣戍時的曠達胸懷。
戍:駐守;口占:即興作詩,不打草稿,隨口吟誦出來。
②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無能,自謙之詞。
③“苟利”二句:鄭國大夫子產改革軍賦,受到時人的誹謗,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見《左傳·昭公四年》)詩語本此。以,用,去做。
④“謫居”句:自我寬慰語。謫居,因有罪被遣戍遠方。...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發配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髮配到新疆伊犁。詩人在古城西安與妻子離別赴伊犁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下此詩。
參考資料:
1、
周軒,劉長明 .林則徐新疆資料全編 :新疆大學出版社 ,2009.08 :第370頁 .

解析

更多

作者:佚名
一八四○年發生鴉片戰爭,英國用兵艦大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清朝道光皇帝嚇破了膽,匆忙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並將堅決禁菸、抗擊英軍的林則徐貶戍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八月,林則徐自西安啓程赴伊犁,臨行前作此詩留別家人。
這首七律詩前三聯的寫法,很像在告別時與家人話衷腸。開頭兩句說:我能力低微而久當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憊,要繼續全力以赴地操勞政事,以我這樣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難以支持了。此時林則徐已是五十七歲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話語中隱隱透出一場大風暴後他那種疲乏而低沉的心...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被髮配到新疆伊犁,可謂英難失路,其悲憤之情自可想見。但詩人在古城西安與妻子離別赴伊犁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卻不見嘆息的悲鳴。首聯以自謙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語冷帶嘲。頷聯直抒胸臆,表達爲國獻身,不計個人得失的崇高精神。頸聯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實際是對道光帝反覆無常的諷刺。尾...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首聯是說:我以微薄的力量爲國擔當重任,早已感到疲憊。如果繼續下去,再而衰,三而竭,無論自己衰弱的體質還是平庸的才幹必定無法支持。這與孟浩然的“不才明主棄”、杜牧的“清時有味是無能”等詩句同一機杼,都是正話反說、反言見意之辭。
頷聯若用現代語言表達,即“只要有利於國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爲害怕災禍而逃避呢。”此聯已成爲百餘年來廣爲傳頌的名句,也是全詩的思想精華之所在,它表現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mingju/11148
猜你喜歡:

林則徐

林則徐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峯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爲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