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二)山,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三)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第一首寫的是山的崔嵬和險峻,“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長征其實就是大範圍的轉移,前有崇山峻嶺,後有幾路追兵,這就促使部隊快速行進,所以當毛澤東上到一高點回望時已經很高了,好像離天已經很近了。1934年12月,紅軍進入貴州,註釋中的八寶山在貴州雷山縣境內。毛澤東在這首小令裏對山體的巍峨沒有具體的描寫,只是單單從自己在馬上的感覺來說。試想,由於山勢的險峻,坐在馬上的人不得不上體前傾來保持平衡,這時他無暇顧及身後,等上到山巔,才能寬鬆地飽覽周圍的景色。而這時可以發現,原來蒼浪的青天也彷彿伸手可及。這種描寫是非常準確生動的,並不完全是毛澤東的偉大氣勢造就出了詞本身的力量,...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爲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爲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爲“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爲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也將他評爲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