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連天,秦皇島之外的打漁船,在起伏的波濤裏都已經看不見,也不知漂去了哪裏。往事已經有千年,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東巡至碣石山吟詠過詩篇。秋風瑟瑟到了今日,人間卻換了新顏。
1、浪淘沙:詞牌名。
2、北戴河:在河北省東北部渤海邊秦皇島市西南海濱,是着名夏季休養地。
3、幽燕:古幽州及燕國,在今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4、滔天:形容水勢很大,大到好像與天連接起來一樣。
5、秦皇島:三面環海,是渤海灣一個不凍良港,現已設爲市,相傳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6、汪:指水勢大,深且闊。
7、誰邊:何處,哪裏。
8、往事:過去的事,這裏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古代部族名、經過碣石山時寫下《觀滄海》一詩之事。
9、越:越過。
10、千年:只是一個大概數,實...
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雲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並茂氣象磅礴。上片前兩句,一爲仰觀,一爲前瞻,隨着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面也由陸而海,從上而下。後三句則顯示視詩人佇立在北戴河海濱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打魚船”迴應開頭一句的“幽燕”,點明地點,又與題目相吻合。“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或也取軋於古人對大海驚濤駭浪的描寫,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鋪敘...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爲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爲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爲“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爲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也將他評爲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