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爲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1、重陽: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爲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2、歲歲:年年。
3、今又重陽:此重陽是指詩人在戰地重逢的重陽,1929年的重陽。
4、戰地:這裏指閩西農村根據地,當時這裏外有敵人包圍,內有地主民團的擾亂。
5、黃花:指菊花。
6、分外:格外。
7、勁:強勁。
8、不似:不類似,不像。
9、勝似春光:是說秋風比春光更美,是主觀感受。
10、寥廓:指宇宙的廣闊,也指廣闊高遠。
11、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戰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爲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主題。而前人以“九九重陽”爲題材的詩章詞作,更借悽清、蕭瑟、衰颯的秋色狀景託怨情、興別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或敘寫羈旅他鄉的孤寂清冷,或敘寫羈旅他鄉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傷時憂國的悽愴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鬱苦悶,或抒發獲罪被貶的萬端感慨,皆“婉轉附物,招悵切清”。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爲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爲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爲“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爲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也將他評爲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