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ㄨㄣˊ ㄩˋ ㄎㄜˋ ㄏㄨㄚˋ ㄩㄣˊ ㄉㄤ ㄩˋ ㄧㄢˇ ㄓㄨˊ ㄐㄧˋ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朝代:宋代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爲《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爲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爲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爲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爲徐州。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裏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裏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裏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裏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裏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毛...

主旨

更多

作者:佚名
作爲記人散文主要記述了蘇軾和文與可以論竹爲題,酬詩爲樂的一段交往,體現了兩人間的真摯情感。以論竹爲詩題,寫蘇軾和文與可之間贈詩爲樂的往事,表現了文與可平易而不從俗的品德。以曝畫而引起睹物思人,憶舊傷懷之情,表達了作者對亡友的悼念之情。
文章語言樸素自然,敘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發感情又都出自肺腑,無矯揉造作之態,而真實動人。在記敘人物語言的時候,僅僅三言兩語,就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十分生動。整篇文章生活氣息濃厚,感情色彩強烈,成功地抒發了悼念之情。
全文以畫竹理論爲開...

寫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篔簹谷,在陝西洋縣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築亭。文同,字與可,梓潼(今屬四川)人,蘇軾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畫家,善畫山水,尤善畫竹,創深墨爲面,淡墨爲背的竹葉畫法,開後世“湖州竹派”,曾畫《篔簹谷偃竹》贈蘇軾。元豐二年(1079)正月,文與可病逝。七月,蘇軾在湖州曝曬書畫,看到文與可的這幅遺作,寫了這篇題記。
文同,字與可,與蘇軾中表兄弟。蘇軾通過這篇文章,表示對他的追懷、悼念。《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的篔簹,是竹子的—種,生長在水...

結構

更多

作者:佚名
通觀整篇結構,極爲自然、流暢。從竹的本性寫起,到最後才點出對亡友的思念並以此作結。
前半部分側重於說理,後半部分側重於敘事,全文是以畫竹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的。
第一段 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談自我藝術實踐的體會。
第1層 由竹說起,提出畫竹應當有成竹在胸。
第2層 寫作者自己學習文與可畫論的心得。
第3層 評價蘇轍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領悟文與可的畫論。
第二段 追憶二人在交往過程中與畫竹相關的幾件趣事。
第1件 投求...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不過是一篇繪畫題記,卻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筆揮寫,卻是形散神凝,“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作爲一篇繪畫題記,大多要描述畫面的形象,敘說畫家作畫的過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畫經歷,總之,不外以鑑賞、考訂爲主要內容。而蘇軾這篇《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卻不是一般的繪畫題記,它實際上是一篇紀念文章,是表現對於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繪畫題...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2134
猜你喜歡: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其他詩詞更多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复古游戏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