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寫作特點

作者:佚名
第一部分是對自然結構提出問題,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烏焉解羽”,共計112句,69個問題。首先對宇宙起源、天體結構和日月星辰運行發問(44句,27問),接下來對大地結構和鯀禹治水、羿射十日等事件發問(68句,42問)。
第二部分是對社會歷史提出問題,自“禹之力獻功”,至“卒無祿”,共計244句,96個問題。首先從禹的婚姻問起,對夏代的歷史發出一系列問題(64句,22問),接下來對商代歷史(涉及女媧、堯、舜和吳國的歷史故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76句,29問),然後對周代歷史直至春秋戰國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問題(104句,45問)。
第三部分是尾聲,自“薄暮雷電”,至“忠名彌彰”,共計17句,8個問題,內容主要是聯繫自己的遭遇,闡述屈原個人的感慨。
有必要說明的是,從目前的《天問》版本來看,同一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故事,往往分散出現在詩篇的不同段落裏,這就表明《天問》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可能發生過錯簡,也可能丟失了一些文字。爲了方便有興趣的讀者深入瞭解這個問題,作者特意將調整後前後次序的《天問(修訂本)》附錄在後,以供對比查閱。
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到屈原都在思考什麼樣的問題?而且還能夠了解到他思考問題的深度達到了什麼樣的層次?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困難,也更偉大,因此也就更需要智慧。
衆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和先進,例如中國人最早開始使用火,最先發明養蠶繅絲技術,最先發現磁性現象,最早進行大規模的地理考察活動,等等。其中,被古代典籍記錄下來的周代以前(包括周代早期)的重大科學技術成果,主要有《尚書·堯典》的天文曆法物候學,《尚書·禹貢》的經濟地理學,《尚書·洪範》的物質結構五行學說,《山海經》的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物產地理學,以及《周易》的數理符號學,等等。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學術界的思想異常活躍,諸子百家紛紛提出了各自新的學說。其中有代表性的學說包括,《老子》提出的宇宙物質起源學(有生於無),《墨子》進行的光學(小孔成像原理)、機械學研究,《莊子·天下》記載的各派學說(涉及到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宏觀結構等多方面的數理邏輯思辨課題,諸如原子論、相對論、運動論、多維空間論等等,可惜各學派學者的原著已經失傳),《計倪子》記載的氣候經濟學(根據木星12年繞太陽一週所引起的降雨量週期變化,提前準備開展相應的經濟貿易活動),以及《屍子》記述的平面幾何、測量學,《列子·湯問》等篇關於天地結構、宇宙萬物、遠方異國的種種思考和憂慮(杞人憂天),等等。
對比之下,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與春秋戰國其它學者相比,有着許多新的內容和特點;其中有些思考,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現實的價值。
1 、提出了信息傳輸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沒有人類的時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傳輸的呢?這個問題今天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2 、提出了認識論的問題:“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人的思維是一種建立在符號體系上的思維,而符號只能描述具體的有形的事物,難以描述無形的事物,而這正是人類認識宇宙起源的一個重大障礙。
3 、關於九天,王逸在《楚辭章句》解釋爲:“九天,東方昊天,東南方陽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東北方變天,中央鈞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一爲中天,二爲羨天,三爲從天,四爲更天,五爲睟天,六爲廓天,七爲鹹天,八爲沈天,九爲成天。“疑似銀河落九天”中的“九天”就應取此解。《呂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不過,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屈原所說的天有九重。
事實上,我國古人很早就產生了天有九層的觀念,但是最早見諸於文字的是《天問》的“圓則九重,孰營度之”、“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這裏涉及到宇宙的空間深度和天上物體彼此之間的距離問題,從視覺直觀的角度來說,古人所說的九重天大體可以分爲如下九個層次:距離大地最近的是雲霧雷電(我國古代經常把氣象歸入天文現象),然後是月亮,接下來是內行星(水星、金星,它們能夠出現在太陽之前,形成凌日現象,表明它們比太陽近)、太陽、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彗星、亮的恆星、暗的恆星,最遙遠的是模糊的星雲。
需要說明的是,我國古代天文學非常發達,七八千年前就能夠根據四顆恆星判斷四季(堯典四星),4000年前就已經測定出木星12年繞太陽運轉一週,最早的日食記錄、太陽黑子記錄、哈雷彗星記錄,以及最早的星表(戰國時代甘德、石申編制)都出現在中國。
《天問》涉及的地理知識和地理範圍,也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內容。其一,“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這裏涉及到地球赤道直徑與兩極直徑的長短問題,以及大地的曲率問題,表明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大地是球體的觀念。其二,“日安不到?燭龍何照?”這實際上描述的是極地(對我國來說是北極)地區每年有半年時間沒有陽光照射的現象。其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這可能是我國古代有關南半球情況的最早記錄。
有趣的是,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唯獨屈原的著作出現了許多與《山海經》相同的內容,例如燭龍的故事、巴蛇吞象的故事等;這或許可以表明,自從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之後,只有楚國的大臣纔有機會讀到《山海經》。
《天問》涉及的歷史內容,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在這個問題上,許多學者都贊成郭沫若的觀點,即凡是《天問》出現的內容,都可相信是先秦的真實資料。
姜亮夫在《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等書中認爲,《天問》講夏代歷史二十多條,商代歷史十二三條,周代歷史八九條,尤詳於禹啓夏初;因爲楚是夏的後代,夏起自西北,後分兩支,一支沿黃河東下,至今日西安、鄭州一帶,即周;另一支沿漢水南下,是爲楚國;屈原心目的舊鄉,即老家是在崑崙;楚國典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失傳後,北儒所記歷史便成了正統。
此言或不無道理,關於楚是夏的後代,可以補充的內容是,鯀死後化爲熊,禹治水開山時亦曾化爲熊,而楚的先祖則多以“熊”爲名,表明他們都是以熊爲圖騰的民族部落,並源自黃帝部落聯盟中的有熊氏。需要說明的是,所謂楚國典籍《三墳》等,原本屬於周王室收藏的歷代典籍,於公元前516年被王子朝攜帶到楚國後,北方學者便沒有機會讀到它們了。此外,姜亮夫對《天問》有關歷史朝代的統計數字,不知有何依據和標準。
當然,我們還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屈原沒有提出的歷史問題意味着什麼?例如,《天問》裏沒有對炎帝、黃帝、太昊、少昊、顓頊的故事提出問題。顯然,這表明屈原對歷史問題是有所選擇和取捨的。其中,太昊是楚國祭祀歌舞《九歌》的主神東皇太一,顓頊是楚人的先祖,屈原不對它們提出疑問,應當是出於尊重的考慮。由於少昊是巴人的先祖,而屈原出身於巴人家庭,因此不對少昊提出疑問,也是可以理解的。
問題是,屈原爲什麼沒有對炎帝、黃帝的事蹟置一詞發一問?這多少讓人有些不解。這是因爲,屈原已經追問到人類的起源“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並談到了先夏時期的堯、舜、嚳、簡狄、后稷、彭祖的故事,也提到了崑崙山,然而就是不提炎帝、黃帝,而且在屈原的其它作品裏也沒有提到炎黃二帝(《遠遊》提到軒轅、太昊、炎神,但是《遠遊》並非屈原的作品,而是漢代人所作)。或許,屈原認可的歷史,取自《尚書》,而《尚書》就是以堯、舜時代爲歷史的開篇。
我們知道,屈原對歷史問題的關注,其核心的疑問在於“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意思是,上天既然授命一個君王治理天下,爲什麼又要用別人取代他?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楚國君王受命管理楚國這片土地,已經有許多年了,難道現在是皇天要讓別人(秦國)來取代楚王了嗎?
因此,屈原在《天問》的尾聲,盡乎絕望地說:“厥嚴不逢,帝何求?!”意思是,楚國的江河日下已經難以挽回了,我對上天還能再要求什麼呢?也就是說,屈原對祭祀巫術在保佑楚國的作用問題上,已經徹底地喪失了信心。
有鑑於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楚頃襄王兄弟在讀到《天問》後,會如此地震怒,一定要把屈原放逐江南而後快。這是因爲,屈原作爲楚國的主祭師(相當於西方的大主教),如果他的宗教信仰產生了動搖,顯然會嚴重威脅到楚頃襄王的統治權的,因此也就不能再繼續擔任三閭大夫之職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巫風甚濃的楚國,首先覺悟到巫術不能挽救楚國的不是別人,而正是巫師出身並長期擔任楚國主祭師的屈原。在這種情況下,屈原撰寫《天問》的目的,就不僅僅是發泄個人的疑問,而是爲了教育楚國的君臣“悟過改更”,放棄單純依賴巫術的心理,改變任人唯親的現象,重新走上革新政治、變法圖強之路。
不幸的是,屈原的良苦用心,並沒有得到楚國君臣的理解,反而因言獲罪,受到了更殘酷的打擊,屈原被徹底剝奪了參與國政的權力和機會,並被迫長期離開了郢都,從此踏上流浪沅湘之間的悽風苦雨之途。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1779/prose_appreciations/6254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爲?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於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幾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
伯強何處?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
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何盡何歷?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川穀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東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順墮,其衍幾何?
崑崙縣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裏?
四方之門,其誰從焉?
西北闢啓,何氣通焉?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焉有虯龍、負熊以遊?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長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靈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壽何所止?
鯪魚何所?鬿堆焉處?
羿焉彃日?烏焉解羽?
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臺桑?
閔妃匹合,厥身是繼。
胡爲嗜不同味,而快朝飽?
啓代益作後,卒然離蠥。
何啓惟憂,而能拘是達?
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
何後益作革,而禹播降?
啓棘賓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
馮珧利決,封豨是射。
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
浞娶純狐,眩妻爰謀。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窮西征,巖何越焉?
化爲黃熊,巫何活焉?
鹹播秬黍,莆雚是營。
何由並投,而鯀疾修盈?
白蜺嬰茀,胡爲此堂?
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
天式從橫,陽離爰死。
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
蓱號起雨,何以興之?
撰體脅鹿,何以膺之?
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釋舟陵行,何之遷之?
惟澆在戶,何求於嫂?
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
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
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
湯謀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妹嬉何肆,湯何殛焉?
舜閔在家,父何以鱞?
堯不姚告,二女何親?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臺十成,誰所極焉?
登立爲帝,孰道尚之?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終然爲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
吳獲迄古,南嶽是止。
孰期去斯,得兩男子?
緣鵠飾玉,后帝是饗。
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
帝乃降觀,下逢伊摯。
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
簡狄在臺,嚳何宜?
玄鳥致貽,女何喜,
該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
幹協時舞,何以懷之?
平脅曼膚,何以肥之?
有扈牧豎,云何而逢?
擊牀先出,其命何從?
恆秉季德,焉得夫樸牛?
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
昏微遵跡,有狄不寧。
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
眩弟並淫,危害厥兄。
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
成湯東巡,有莘爰極。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濱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
湯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勝心伐帝,夫誰使挑之?
會晁爭盟,何踐吾期?
蒼鳥羣飛,孰使萃之?
列擊紂躬,叔旦不嘉。
何親揆發,何周之命以諮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爭遣伐器,何以行之?
並驅擊翼,何以將之?
昭後成遊,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環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衒,何號於市?
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側,何罰何佑?
齊桓九會,卒然身殺。
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
何惡輔弼,讒諂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開何順,而賜封之?
何聖人之一德,卒其異方:
梅伯受醢,箕子詳狂?
稷維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鳥何燠之?
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
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
伯昌號衰,秉鞭作牧。
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
遷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婦,何所譏?
受賜茲醢,西伯上告。
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
師望在肆,昌何識?
鼓刀揚聲,後何喜?
武發殺殷,何所悒?
載屍集戰,何所急?
伯林雉經,維其何故?
何感天抑墜,夫誰畏懼?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湯臣摯,後茲承輔。
何卒官湯,尊食宗緒?
勳闔、夢生,少離散亡。
何壯武歷,能流厥嚴?
彭鏗斟雉,帝何饗?
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中央共牧,後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驚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薄暮雷電,歸何憂?
厥嚴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處,爰何雲?
荊勳作師,夫何長?
悟過改更,我又何言?
吳光爭國,久餘是勝。
何環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長。
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