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這首詩當作於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陶淵明四十歲。元興二年(403年)十二月,楚王桓玄篡晉即皇帝位,改元永始。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劉裕被衆臣推爲盟主,率部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起事。三月攻入建康,被推爲使持節、八州軍事都督、徐州刺史。這期間,劉裕行鎮軍將軍(戰亂中,無詔書任命,這裏的“行”是暫用的意思)。軍府設在京口。陶淵明當時爲生活所迫,出任鎮軍將軍府的參軍,在赴京口上任行經曲阿(今江蘇丹陽)途中,他寫下了這首詩。
劉裕的起事在當時被視爲義舉,陶淵明在《榮木》詩中也表露了建功的思想。這些促成了陶淵明應徵的積極行動。然而桓玄本來也是有反昏庸專權的司馬道子起家,進而實行其陰謀野心的。劉裕也有很大的可能依樣畫葫蘆。陶淵明本以高節自勵,而此時又將捲入政治的漩渦。因此此詩是在他出仕與復歸的矛盾心理下創作的。
參考資料:
1、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2、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