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悽悽歲暮風,翳翳經日雪。
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
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
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
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
平津苟不由,棲遲詎爲拙!
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此詩作於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當時陶淵明三十九歲。此前二年,即隆安五年(401年),陶淵明似曾出仕於江陵,旋丁母憂歸家。這首詩即丁憂家居時之作。
陶敬遠是陶淵明的同祖弟,其母與陶淵明的母親又爲姐妹;先陶淵明卒,陶淵明有《祭從弟敬遠文》祭之。文中可見兩人飢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作詩當年,陶敬遠二十三歲,同陶淵明住在一起,並一道讀書躬耕。然而一年的收穫不足自給,使他們過着貧困飢寒的生活。作詩當月,桓玄篡晉稱楚,把晉安帝遷禁在淵明的故鄉尋陽。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大變局,此詩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作者:佚名
題中的癸卯歲,是公元403年(晉安帝元興二年),陶淵明三十九歲。先二年,公元401年(安帝隆安五年),淵明似曾出仕於江陵,旋丁母憂歸家。這首詩即丁憂家居時之作。敬遠是淵明的同祖弟,其母與淵明的母親又爲姐妹;先淵明卒,淵明有文祭他。文中可見兩人飢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淵明這首詩借贈敬遠以自抒情懷。作詩當月,桓玄篡晉稱楚,把晉安帝遷禁在淵明的故鄉尋陽。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大變局,詩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淵明不是對於世事無所動心的人,但處在當時東晉統治階級自相爭奪嚴重的險惡環境中,他只能強作忘情,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