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作者:佚名
譯文
又來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騎馬默默垂鞭徐行,心緒沉沉惝恍迷離,在無望的秋思之途踏行。衰草無邊已了無生趣。大雁遠去關塞遙遠。
天涯羈旅之苦卻也無妨,只可恨那西風吹散吹滅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夢。明天,行程還在延續,乍寒的新雨打溼衣衫,更覺淒冷孤單。
註釋
①綠楊曾折:古人在送別時,有折柳枝相贈的習俗。
②不語垂鞭:引用唐溫庭筠《曉別》詩:“上陽宮裏鍾初動,不語垂鞭上柳堤。”垂鞭,放馬慢行。
作者:佚名
一如納蘭性德大多數作品,情深意長,迷惘感傷——但這還不足以使這首詞成爲同類作品中的佳構。細細咂摸,這首詞裏最讓人心動、也最讓人難忘的特質,是那穿越時空的的思念。在古詩裏,所有的思念,其實都與時空的隔絕有關。地域遼遠,路途坎坷,加上交通不便,遙遠的想念便更讓思客刻骨銘心;而人生無常,盛時難再,加上紅顏易老,時間的無情便更使離人驚心動魄。時空的阻隔也就催生出許多衰感頑豔、絕望痛切的相思。 先看首句,“又到綠楊曾折處”,詩人不直陳痛楚,而將其深隱於“綠楊”依依之中,這種隱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層。更重要的是...
作者:佚名
這首詞考證作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八月去梭龍時。作者於當年三月曾扈駕東出山海關至盛京(今遼寧瀋陽)。這次奉命往覘梭龍,仍走去山海關之老路,故曰“又到綠楊曾折處”。與以往不同的是,納蘭這次並沒有隨駕出巡,而是負皇命行役在外,這是他第一次率隊遠征,這首詞就是詞人行走在漫漫出關路上的一段痛苦的內心獨白。
參考資料:
1、
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衆多代表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