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氣軒眉宇。似王良、輕車熟路,驊騮欲舞。我覺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龍雲雨。時與命、猶須天付。蘭佩芳菲無人問,嘆靈均、欲向重華訴。空壹鬱,共誰語。
兒曹不料揚雄賦。怪當年、甘泉誤說,青蔥玉樹。風引船回滄溟闊,目斷三山伊阻。但笑指、吾廬何許。門外蒼官千百輩,盡堂堂、八尺鬚髯古。誰載酒,帶湖去。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起韻先以一單句,勾勒出友人超逸軒昂的精神風采,是爲起端定性,爲下文的當遇而不遇張本。接韻順勢而下,寫自己當初以爲他的出試,就像善於駕車的王良駕着駿馬拉着的車子上路一樣,既是輕車熟路,想是必然高中。三韻再行渲染鋪張,表明自己曾以爲友人此番出試,定如暫時蜷縮於池中的蚊龍將要得雨一樣,騰飛指日可待,高中是必然之勢。在以王良和蚊龍爲比,作了這樣盡情的渲染之後,四韻忽然一跌,以時命猶待天意爲辭,暗示出朋友的落第事實和落第的原因。這原因不是因爲文才不足,而是因爲時命不濟。五韻以屈原猶且不遇爲喻,表達他對友人落第的寬慰和不平感...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