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賞析

作者:佚名
姚合極稱賞王維的詩,特別追求王詩中的一種“靜趣”,此詩就反映了這個傾向。
首兩句:“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姚合自稱“野性多疏惰”(《閒居遣懷》其八)。一個性格疏懶,習於野性的人,認爲不適宜爲官臨民,這在旁觀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瞭解這點,終年住在城裏,絲竹亂耳,案牘勞形,求靜不得,求閒不能,皆由於自己的“不自識”。本不樂於城市,今終年住在城裏,總得自己尋個譬解。古人說,大隱隱於市,因此認爲在城市亦算是隱居。“縣去帝城遠,爲官與隱齊。”(《武功縣詩》)自己作這樣一番解釋,是明心跡,也見心安理得了。這兒寫身處縣城,卻透露了心地的靜趣。
景況也確是這樣:“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這第二聯寫的正是適應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從首二句一氣貫注而來。沒有馬跡過門,就是表明來訪者稀少,爲官很清閒。蟬聲聒噪,充滿庭院,是因無人驚擾,反覺鬧中處靜;寫的滿耳聲音,卻從聲音中暗透一個“靜”字。上句寫出清閒,下句寫出清靜。正是於有聲處見無聲,反感靜意籠罩。
在這清閒、清靜的城中一隅,詩人是“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這第三聯從“病”寫性情。病,帶點小病,舊時往往成爲士大夫的風雅事;病而不廢吟詠,更顯得閒情雅緻。現今“休官”,連小小的職務也不擔任之後,真是夢境也感到很清閒,很清靜了。寫來步步幽深,益見靜境。唐人由於受佛家思想影響,有所謂更高一層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於“禪”,所以第四聯作者自問:“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何時能摒除一切縈心的俗務,求古先生(指佛)學這種禪觀呢?觀,即觀照。妄念既除、則心自朗然無所不照。這樣的境界,就是禪觀(即禪理、禪道),是清閒、清靜的更高一境。借禪理說心境,表現了詩人對當時吏治腐敗、社會黑暗的鄙視厭惡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藝術上靜趣的境界。
姚合是寫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層層寫來,一氣貫注;詩句平淡文雅,樸直中寓工巧,而又暢曉自然,所以爲佳。
參考資料:
1、
韋立軍 .《宋詞鑑賞辭典》 :北京出版社 ,2009年05月 :15 .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25615/prose_appreciations/6955
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
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