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鑑賞

作者:佚名
此詩約作於元和年(806年)初,詩人隨河南尹鄭餘慶爲水路轉運從事之時。
此詩寫出了“明月照積雪”的壯麗景象。天空與山巒,月華與雪光,交相輝映,舉首燦然奪目,遠視浮光閃爍,上下通明,一片銀白,真是美極了。詩人從蕭疏的洛城冬景中,開拓出一個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潔之物,展現出一個清新淡遠的境界,寄寓着詩人高遠的襟懷。
前人有云孟開端最奇,而此詩卻是奇在結尾。它通過前後映襯,積攢力量,造成氣勢,最後以警語結束全篇,具有畫龍點睛之妙。
題名《洛橋晚望》,突出了一個“望”字。詩中四句都寫所見之景,句句寫景,沒一句寫情。然而前三句之境界與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時節的蕭瑟氣氛:橋下冰初結,路上行人絕,葉落枝禿的榆柳掩映着靜謐的樓臺亭閣,萬籟俱寂,悄無人聲。就在這時,詩人大筆一轉:“月明直見嵩山雪”,筆力遒勁,氣象壯闊,將視線一下延伸到遙遠的嵩山,給沉寂的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在人們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這時,人們才恍然驚悟,詩人寫冰初結,乃是爲積雪作張本;寫人行絕,乃是爲氣氛作鋪陳;寫榆柳蕭疏,乃是爲遠望創造條件。同時,從初結之“冰”,到絕人之“陌”,再到蕭疏之“榆柳”、閒靜之“樓閣”,場景不斷變換,而每一變換之場景,都與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這樣由近到遠,視線逐步開闊,他忽然發現在明靜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皚皚白雪,感受到極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僅增添了整個畫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見”,硬語盤空,使人精神爲之一振。
詩人寫景固然是從審美出發,但是都是以情爲景的精神。沒有情的景是死板的。詩人寫情以景物人物事件爲依託,沒有景的情是空洞的。從原理上說來,形神兼備和情景交融是一致的,只不過形神兼備多用於事物描寫,情景交融多用於景物描寫。
參考資料:
1、
李萬龍 .古典詩歌鑑賞規律 :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5-8 :第41頁-第42頁 .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19226/prose_appreciations/1572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