ㄙㄨㄥˋ ㄏㄢˊ ㄕˊ ㄙˋ ㄐㄧㄤ ㄉㄨㄥ ㄐㄧㄣˋ ㄒㄧㄥˇ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我已無家尋弟妹,
君今何處訪庭闈。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譯文及註釋
更多
譯文
烽火四起,干戈滿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隱士老萊子那種綵衣娛親的人了,不由感嘆人世滄桑、世事多變。
戰亂不休,流落他鄉的我已好久沒有和弟妹聯繫了,如今更無處可尋他們了。你離家多日,此次去江東探親,而那一帶現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處尋訪家人呢?
我彷彿聽到你途經幽靜的黃牛峽時,灘上洶涌的江水發出不絕的回聲,而眼前白馬江畔寒風吹骨、樹影稀疏。
朋友啊,此次一別,我們應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們不能實現同返故里的願望。
註釋
⑴韓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詳。覲省:謂探望雙親。
⑵老萊衣:...
賞析
更多
此詩發端即不凡,蒼勁中蘊有一股鬱抑之氣。詩人感嘆古代老萊子綵衣娛親這樣的美談,然而在他這個時候,干戈遍地,已經很難找到。這就從側面扣住題意“覲省”,並且點示出背景。第二句,詩的脈絡繼續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發展,突破“不見老萊衣”這種天倫之情的範圍,而着眼於整個時代。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到極大破壞,開元盛世一去不復返了。詩人深感人間萬事都已顛倒,到處是動亂、破壞和災難,不由發出了聲聲嘆息。“萬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滄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間悲劇,表現出詩人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兩句,緊承“萬事非”而來,進一步點明題意。送友人探親,不由勾起詩人對骨肉同胞的懷念。在動亂中,...
創作背景
更多
這首七律,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深秋,當時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史朝義逆勢正熾。江東(長江下游)一帶雖未遭受兵禍,但九月間江淮發生大饑荒,再加上統治者嚴加盤剝,於是暴動四起,餓殍遍野。此詩是詩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馬江畔送韓十四去江東探親時寫的,在深沉的別情中流露出蒿目時艱、憂心國難的浩茫心事。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10777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