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爲政舉措

作者:佚名 政治 ⑴營建東都 隋煬帝初繼位,便決定營建東都。《隋書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河南郡舊置洛州。大業元年移都,改曰豫州。《元和郡縣誌》:“隋仁壽四年,遷都”,《隋書-宇文愷傳》載曰:“煬帝即位,遷都洛陽”,《隋書-地理志》:“大業元年徙入新都”《舊唐書 地理志一》:隋大業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隋紀四】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公元六零四年)載曰:章仇太翼言於帝曰:“陛下木命,雍州爲破木之衝,不可久居。又讖雲:‘修治洛陽還晉家。’”帝深以爲然, 《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仁壽四年,煬帝詔楊素營東京,大業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陽宮是也。其宮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煬帝嘗登邙山,觀伊闕,顧曰:“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僕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悅,遂議都焉。其宮室臺殿,皆宇文愷所創也。愷巧思絕倫,因此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這一系列的證據都表明煬帝遷都洛陽,但是漢魏洛陽已經不適合作爲都城了,於是隋煬帝另選地質,重新營建新都洛陽,《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壽宮。......十一月已末,幸洛陽。癸丑,詔日:......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日:‘吾行天下之多矣,唯見洛陽。’自古皇王,何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或不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庫,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於創慈懷、洛,日復一日,越暨於今。......今可於伊、洛營建東京,便即沒有分職,以爲民極也。”《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載:“(大業元年)三月丁未,詔尙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實之。”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又是阜澗營顯仁宮,採海內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徙天下富商大賈萬家於東京。辛亥,發河南諸君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江南採木,造龍船、鳳帽、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次年,東京修建完工。“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城,賜監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車駕發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闕,陳法駕,備千船萬騎,入於東京。” 煬帝營建的洛陽城,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瀍河、洛水縱貫其間,分外郭城、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佈局有序。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佈局和整齊的劃一裏見方的裏坊佈局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隋煬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到五代、北宋時仍在使用,曾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爲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⑵修建運河 隋煬帝下令調徵河南、淮北諸郡人民百多萬人開鑿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兩條河水入黃河,又自板渚(在虎牢之東)引黃河水經滎澤入汴水,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水,直達淮河。他還徵發淮南民工十多萬人開邗溝,自山陽至楊子入長江,渠寬四十步,兩旁皆築工整平坦的御道,夾種楊柳。從長安到江都,修建離宮四十多座。接着,他派人到江南造龍舟和雜船數萬艘。而後,楊廣又下命開永濟渠、江南河,後統名爲隋朝大運河。 隋煬帝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秋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北達涿郡,南至紹興,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長的運河 。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隋文帝曾於584年命宇文愷率衆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着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爲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大業四年,又徵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以供遼東之需。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代江蘇鎮江)到達會稽(現代浙江紹興)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代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裏。隋朝大運河以會稽、洛陽、涿郡爲三點,江南河、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南宋時期,隨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汴河)、永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牀逐漸淤塞斷流。元、明、清時期,朝廷再修大運河的時候,將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紹,不再繞道洛陽。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南至會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經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北京七個省市,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經元朝取直疏浚,全長1794公里,成爲現今的京杭大運河。京紹大運河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自清末改漕運爲海運,大運河纔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軍事 ⑴南北統一 西元589年20歲的楊廣被拜爲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陳國雖不是什麼大國,也絕對不弱。南書謂北爲‘索虜’,北書指南爲‘島夷’。當時人們認爲“長江天塹,古以爲限隔爲南北……”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爲賢”。 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室全部叛變“大者有衆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心血攏絡人心,緩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佔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爲忠於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隋煬帝兩平江南,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纔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公元600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隋書》贊曰:“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着聲績。” ⑵暢通絲路 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爲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爲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爲誇耀國家富強, 每年正月當少數民族和外國首領、商人聚集洛陽時,命人在洛陽端門外大街上盛陳百戲散樂,戲場綿亙八里,動用歌伎近三萬人,樂聲傳數十里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煬帝就下令盛飾市容,裝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貨充積,連賣菜的都要墊以龍鬚席。當這些商人從酒店飯館前經過時,都要請他們就坐用餐。並說:“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值)。”還將市上樹木纏以絲織品做裝飾。有些胡商說:“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爲?”。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爲的國君所爲。唐太宗也感慨的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 在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張掖和西域商人進行貿易的,隋朝由黃門侍郎裴矩負責具體事務。隋煬帝主要是用金錢來引誘西域的商人來朝貿易,還命令西域商人所經過的地方郡縣要殷勤招待,這根本不是平等的貿易,而是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但隋煬帝爲了開發經營西域,還是派兵做了一些統一工作。如打敗了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一大障礙。擊敗吐谷渾,將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了和西域的暢通。 大業六年(610年)的正月,隋煬帝在洛陽用大演百戲來招待西域商人,前後達一個月之久。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隋煬帝用鉅額國財賺取虛有的名聲,用錢引誘西域各國商人和使者來朝賀,面子賺足了。其實,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朝貢貿易,小國來朝拜,我得到高高在上的榮譽,然後給你豐厚的金銀珠寶賞賜。 大業元年(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裏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 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谷渾。開拓疆域數千裏,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並實行郡縣制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隋書·流求傳》載:公元607年、610年,隋煬帝曾兩次派人到當時稱爲“流求”的臺灣島。第二次率兵萬餘人,從廣東潮州起航,經一個多月的航行,到達流求時,流求人以爲是大型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這是中國軍隊第二次來到臺灣。 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爲“流求”的臺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臺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棱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臺灣,當地人以爲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臺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只是陳棱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棱街”,它就是爲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佔婆(今越南地區)、及臺灣等地。在海南島上分置儋耳、珠崖、臨振三郡。北邊有五原郡(內蒙後套一帶)。[3] 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於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和朝鮮北部。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古稱遼東,很早即入中國版圖,後被高句麗佔據。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又攻隋的遼西。隋文帝派大軍三十萬攻高句麗,後因士卒多病,高麗亦遣使謝罪,遂罷兵。隋煬帝即位後,又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麗。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膚潰爛,腰以下生蛆,死者甚衆。隋軍雖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大業九年(613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隋煬帝倉皇撤軍。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隋煬帝因國內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而不敢久戰,高麗也疲於戰爭而遣使請降,隋煬帝就此撤軍。 進攻高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了隋末民變。 即使隋朝在滅亡前,周遍各國也是尊服大隋王朝的。《隋書》記載道:“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于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範延、伽折、契丹等國並遣使朝貢。” ⑶徵高句麗 楊廣於大業八年(612年)徵集三十萬軍隊攻打高句麗(不包括後勤100多萬民力),幾乎動用了舉國之力,募集的軍隊被集中在涿郡(位於今北京通州)。據《隋書》記載,此次募集耗時數年,規模前所未有。據《三國史記》的記錄是此次出動了三十萬的作戰部隊。負責後勤和運輸的人員還要多於這個數字。整個軍隊的總數說法不一,估計在100萬上下。大業八年(612年),隋的大軍開始出發。由於人數巨大,全部部隊用了40天才出發完畢。行進的部隊排成的隊綿延400公里。 598年的戰爭,高句麗得到一些緩衝地域。由於這些地域不適於和隋這麼大規模的軍隊進行面對面的交鋒,高句麗嬰陽王將軍隊撤到遼水一帶。天時地利,那年,遼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開始解凍了。當隋煬帝到達的時候,遼河水已全部融化。隋煬帝毫不氣餒,下令在遼河上修建了3座橋樑。不過隋煬帝所修的橋還沒修到對岸,高句麗就對隋軍發動了進攻,並有效地擊退了隋煬帝的第一次進攻。不過最終將橋修好,隋軍過橋包圍了遼東城。 開戰前,楊廣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煬帝,這就延誤了軍情。高句麗的軍隊也因此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就這樣5個月過去了,楊廣沒拿下遼東城。於是,楊廣感到需要改變策略。 隋煬帝的新戰略是在同高句麗在遼東周旋的同時,派海陸軍攻打高句麗的首都平壤。30多萬陸軍和20萬海軍構成的先遣隊就這樣出發了。 隋的海軍先於陸軍到達了大同江。發現隋的陸軍沒有到達,嬰陽王派出了一小批軍隊與入侵的隋朝軍隊交戰。簡短的交鋒後,高句麗的軍隊假裝被擊敗並向城裏撤退。隋朝軍隊將領以爲立功的大好時機已到來,帶領10萬軍隊開始攻平壤。 當隋朝軍隊來到平壤的外圍城堡時,發現大門敞開,牆上也無人把守。進入城堡後,發現地上放着錢財和武器。爲了謹慎起見,隋朝軍隊將領下令禁止掠奪。當隋朝軍隊來到一個寺廟後,遭到了高句麗軍隊的伏擊。不過高句麗的軍隊並沒有取勝,然後就撤逃了。這次隋朝軍隊將領真的以爲高句麗不行了,於是開始掠奪外圍城堡。 正當隋朝軍隊掠奪之時,一支由幾千人組成的高句麗先遣部隊對隋朝軍隊進行了伏擊。毫無防備的隋朝軍隊一時慌了手腳,不知所措,並開始向海邊撤退。據說10萬隋朝軍隊僅有幾千人成功退出。第一次單獨行動失敗後,隋朝軍隊的將領決定還是等隋朝部隊的陸軍到達後再圍攻平壤。 然而,隋煬帝派出的陸軍在路上也出了問題。在隋國內行軍,隋軍後勤很有保障。但一旦進入高句麗的國土,隋朝軍隊的後勤供應就會遭到高句麗的伏擊。爲了解決這個問題,隋煬帝下令每個士兵都要自己攜帶食物。不過這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負擔。許多士兵爲了減負,扔下所帶的食物。等隋朝軍隊到達鴨綠江後,物資已嚴重缺乏。 在鴨綠江和平壤之間有一條青川江,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築堤壩蓄水。當隋朝軍隊到達清川江時,江水很淺。於是隋朝軍隊便涉水過江。正當隋朝軍隊過江之時,乙支文德下令開閘放水。數千隋朝軍隊被淹死。乙支文德隨後率領高句麗軍隊向入侵的隋朝軍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據說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有2700人返回。 文化 藏書事業 隋煬帝執政期間,藏書事業十分發達。他令祕書省官員,凡祕閣所藏之書,均抄寫50副本。皇室藏書樓爲“修文殿”,藏有完備而無重複的正御本圖書,皆裝飾華麗,寶軸錦標。將抄寫的副本圖書,連同西京“嘉則殿”之藏,共達37萬卷。史稱“歷代之書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在東都洛陽“觀文殿”內東西廂建書屋14間,“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書庫內,每三間開方戶,垂錦幔,上有二飛仙,戶外地中有自動開啓裝置。皇帝入庫,有宮人執香爐前行,按動機關則飛仙下收幔而上,戶扉及櫥扉皆自動開啓,離開後則自動關閉。藏書分爲三等:上品爲紅琉璃軸,中品爲琉璃軸,下品爲漆軸。在東京“觀文殿”後另建二臺:東爲“妙楷臺”,藏古法書真跡;西爲“寶跡臺”,藏名畫古物。又將佛、道經卷專藏於內道場。又令祕書監柳顧言等人對藏書進行校勘整理,得正御書37 000卷,納於東都“修文殿”。此間,以柳顧言主修有《隋大業正御書目錄》,已佚。 開創科舉 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爲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煬帝即位,復興教誘。”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 “教習生徒,具爲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 奉命視察各州的專使除了其他任務外,還要發現有模範行爲、文才出衆和學有專長的人,經過考察,再把他們送往京師。“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徵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於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隋書》《北史》記載,遠近儒生紛紛前來,並被組織起來互相辯論學術問題。一名高級官員給他們排列名次,上報隋帝。因此許多寒士得以重振門庭;典籍研究盛極一時,南北的傳統兼容幷包。古代的典籍都被註疏。 楊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間,共成書一百三十部,一萬七千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 《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隋煬帝使隋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了總括全國各地方的總結性地方誌。隋煬帝詔命天下諸郡繪製各地風俗物產地圖,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隋煬帝下令編撰的上述地方誌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啓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誌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 煬帝時的著名地理學家裴世矩,在奉敕去張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時,蒐集了有關西域的山川、風俗等資料,撰成《西域圖記》,書中有地圖,有記述,還有穿着民族服裝的各族人的彩繪圖,是地理學名著。“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爲《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 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封氏聞見記》記載:“煬帝限寫五十副本,分爲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廊屋,列以貯之。” 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祕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爲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着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可惜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如果楊廣整理編輯收藏的這些書都留存的話,那他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 楊廣崇敬儒教與孔子,於大業五年下詔曰:“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爲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隨着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大業二年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楊廣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開設進士科,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爲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誌着科舉制度的產生。大業三年,煬帝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臀力驃壯十科舉人。” 大業五年煬帝又詔:“諸郡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臀力驃壯,超羣等倫,在官勤奮,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四科舉人。”隋煬帝楊廣更注重個人品質的選拔人才的政策,爲初唐培養了大批的強毅正直的人才 。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 “魏、周官不得爲蔭。”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爲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舉,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但這也觸動了門閥大族的利益,爲日後門閥大族的反叛埋下了禍根,有時候過於超前開明的舉措也不是什麼好事…… 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衝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吏的來源,爲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族手裏集中到中央政府手裏,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因此,這一制度爲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大業三年隋煬帝頒《大業律》。改州爲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設五省、三臺、五監、十六府等。楊廣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爲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謂之《大業律》。”《大業律》,沒有再修訂,《唐律》就是依照着《開皇律》與《大業律》修訂的。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華陰人(今陝西華陰)人,生於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麼。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后的次子,開皇元年(581年)立爲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爲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開創科舉制度,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因爲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唐朝諡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其孫楊侗諡爲世祖明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