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生平

作者:佚名 胡銓生於國家多事之秋,建炎二年(1128)中進士,授撫州軍事判官。紹興五年(1135),升任樞密院編修官。當時,朝中就金國入侵戰和問題鬥爭十分激烈,胡銓聞知秦檜於1138年8月派王倫爲計議使出使金國乞求和議,屈辱稱臣,即以“冒瀆天威,甘俟斧”的氣魄,寫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聲明“義不與檜等共戴天”!要求高宗砍下秦檜、王倫、孫近三賊的頭顱,如若不然,他寧願赴東海而死,也決不處小朝廷求活。秦檜讀到“斬檜書”後,誣胡銓“狂妄兇悖,鼓動劫持”,謫廣州監管鹽倉。紹興十二年(1142)發配新州(今廣東新地)編管。1148年又移謫吉陽軍。孝宗即位後,胡銓被起用,知饒州(今江西波陽)。不久又授予祕書少監、起居郎、侍講、國史院編修、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要職,後以資政殿學士致仕。胡銓堅決站在主戰派一邊,反對議和,抗金愛國之心矢志不移。 胡銓晚年定居廬陵青原山南麓。死後,諡“忠簡”。因胡銓曾移衡州,寓居西湖寺,與衡士講學,周覽衡嶽之勝。後人在集賢書院內置其神主,與李鄴侯(泌)、韓昌黎(愈)、趙清獻(抃)、陳忠肅(瑾)、周元公(敦頤)、胡文定(安國)、朱文公(熹)、張宣公(栻)合祀一堂。著有《澹庵文集》一百卷傳世,另有《澹庵詞集》。《宋史》卷374有傳。 入朝爲官經歷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胡銓殿試中魁,皇帝見到他的試文大加讚賞,欲欽點爲狀元,但有個別考官認爲胡銓的言詞過於直率,指出了當朝時弊,切痛了統治者的要害,而遭排擠,後錄在進士第五名,任命他爲撫州軍事判官一職。因其父病故,在家守孝,未赴任。 當年正值金兵攻打南宋,遣派精兵強將從洪州(今南昌)趕至吉州(今吉州區)追捕南逃的隆裕太后。吉州太守陪隆裕太后向贛州逃命後,吉州城內兵無一卒,官無一人,金兵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吉州城。在家守孝的胡銓聞之,立即招募鄉勇組成義軍,與金兵展開了爭奪吉州城的戰鬥。在戰鬥中胡銓採用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敵人面前佯攻一會便走,敵人追來就快速退去,敵人停駐又偷襲一陣,敵人惱羞成怒,騎兵、步兵一齊上,一路追至青原山、天梁山。一進山敵人失去優勢,騎不能快,追無蹤跡,攻不可入,相反在山中胡銓率部遊刃有餘,常讓敵人坐以待斃。因而每次戰鬥,胡銓都獲大勝,金軍進退兩難,無奈之極只好棄城遁北,吉州城失而復得。胡銓守城有功,很快提拔進朝廷做官。後因上書反對秦檜的投降行徑,得罪了時任宰相的秦檜,而被這夥奸黨羅織罪名,流放外地。據說胡銓每次遭流放,天梁山的樹木就要枯萎一片。胡銓過了23年流放生活,天梁山中的樹木從未茂盛過。秦檜死後,胡銓重返朝廷,官復原職,天梁山才得以繁茂鬱蔥起來。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胡銓辭官還鄉,孝宗問他要到什麼地方去,他說“歸廬陵”。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卒於故里,諡號“忠簡”。家鄉人民爲紀念他,把他安葬在天梁山下的瀧江河畔(今青原區值夏中學旁),便於後人永遠緬懷、祭奠這位憂國憂民的南宋名臣。 胡銓事蹟:兩宋之際,宋遷黨爭激烈,社會矛盾尖銳,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北宋政權被金滅亡後,微欽二帝俱被俘虜,趙構在混亂中被擁立爲帝,引軍避金人兵鋒,暫駐於長江南岸的江寧府,不久雙退至揚州,對金國採取屈辱求和政策,希圖偏安一隅。與之相反,朝遷卻涌現出一比關心國事、恤念民艱、以身許國的忠義之士,他們上書抗論,揭露失職辱國的可恥行徑,反對屈辱性的對金和議,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其中,客家先賢胡銓就是突出的一位。胡銓,宋哲宗崇寧元年,出生於一個以耕讀爲本的客家家庭。胡銓在家庭環境薰陶下,自小潛心學問,強記博覽,而又關心時事,逐漸成爲一名以天下爲已任的有爲青年。年甫弱冠,胡銓便才氣橫溢,初露鋒芒。宋高宗建炎二年被選送到揚州,接受高宗的親自策試。在對策中,胡銓從民本思想出發,尖銳地批評高宗爲政聽於天而不民,沒有一切以民衆的願望和要求出發,恃天命而不修人,所以才致禍亂疊起,在充分闡述“國交示例,聽於民,國將滅,聽於天”的道理之後,胡銓又具體出了高宗教爲政當之處。引古證今,層層剖折,對高宗用人稈政的錯誤作了無情的批判,對如何治國興邦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意見,充分闡明瞭以民爲本的政治理想和治國方略。他的敏銳的觀察力和力於犯顏直諫,勇於變革現狀的可貴精神給朝遷上下留下了深刻印象,被實授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軍事判官。 胡銓未及到撫州上任,時局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兵再南侵,朝遷節節敗退。寧高宗率百官人東線南撤,自建康(今南京)經鎮江、常州、湖州至杭州,升杭州爲臨安府,想就此安居下來。而金兵不讓南寧君臣有須臾安寧,兵鋒繼南指,寧遷不得已又狼狽南奔至紹興、寧波,自寧波乘船改從海道逃命,直到溫州。當此危急之一秋,各地將官的腐敗狀況暴露無疑。多數州縣不堪一擊,官將們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更有甚者,則臨陣倒戈,挾衆爲亂。年輕的胡銓,面對如此混亂、艱難的局面,毅然挺身而出,把自己忠君報國的理想會諸實踐。他振臂一呼,募集成千上萬熱血子弟,組成義勇軍,與撫州太守張循相配合,給予進侵的金軍迎頭痛擊。在兩宋之際的抗金斗爭中,胡銓一直是反和議的傑出代表,先後與秦檜、湯思退爲首的主和派展開了堅決的鬥爭。 紹興七(1137年),被囚在金國的宋徽宗和寧德皇后逝世,訃告至臨安,主和派趁機又大肆鼓吹和議,以和可以迎回徽宗梓宮及尚健在的欽宗和太后爲口舌。於是朝廷派遣王倫爲使者,出使金廷。金國派其宣院事徽哲,左司郎中張通古爲“江南詔諭使”,與王倫一起到臨安,以宋不是與金國對等的國家,而只是金所屬國,並且使用皇帝“詔諭”字眼這種侮辱性的使節名稱,已經激起南宋官民極大的憤怒,加之蕭哲等傲慢無禮公然要求宋高宗到他們下榻的館驛接受詔書更激起朝廷中義士的義憤,許多人上書抗論,宰相秦檜卻抓住高宗想早日實現徽宗梓宮和太后歸還的心理,宣言“屈己議和,此主之孝也”。在這一關鍵時刻,胡銓挺身而出,給高宗上了一則言辭激烈的奏書,要求把王倫、秦檜、孫近三人斬首示衆。胡銓的奏書一上,朝野稱快。而秦檜之黨切齒痛恨,以謗訕宰相、指斥和、狂悖鼓衆的罪名,革除胡銓官職,流放昭州(今廣西平樂)編管。後因御史臺及諫官多出面爲胡銓呤冤叫屈,秦檜迫於公論,只好對胡銓從輕處置,改任監廣州鹽倉。胡銓身遭貶逐,然而名聲卻播於天下,上到朝中大臣,下至武夫汗卒,以及邊遠之人,莫不津津樂道胡銓的奏書,都希望能一識這位有膽有識,敢道常人不敢道之言的大丈夫。他的奏書被朝臣陳師古刊印流行,金國人聽說後,出千金求購,始知宋廷有人,不可輕視。於此可見,胡銓大無謂的言論在當時產生了多麼巨大的影響。宋孝宗即位後,胡銓被重新起用。孝宗先任命他爲饒州(治今江西波陽)知州。旋即又把他召至臨安,親以接見,聽取他對於國家重大政策的意見。胡銓屢次勸說孝宗要堅決信用張浚主持抗戰恢復大計,不要惑於讒言,動搖既定的抗戰方針。這一系列忠言讜論,對於孝宗一朝的朝政裨補甚多。然而,孝宗的對金政策也有動搖的一面,對胡銓的意見通常只是口頭讚許,實際上並不採納其意見,反而常常受主和派湯思退等人的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胡銓再次成爲反對議和的傑出人物代表,與宰相湯思退爲首的主和派展開了堅決的鬥爭。隆興元年(1163年)宋金交戰,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一役宋軍大潰,金方趁機要求宋朝割讓海、泗、唐、鄧四郡(分別爲今江蘇連雲港、盱眙,河南唐河、鄧縣)。主戰派以張浚爲首,堅決反對割地。主和派以湯思退之論,於次年罷免張浚相位,命思退作書,許金四郡。這時,胡銓又勇敢的站起來,上書孝宗道:“臣竊以爲思退又一秦檜也!思退不去,國體弱矣!”在胡銓精神的感召下,太學生張觀等72人上書,論思退等奸邪誤國,招致敵人,請斬之。前此已被貶官謫居泉州的湯思退聞訊,憂悸而死。胡銓領導的反抗投降運動,取得了局部的勝利。淳熙年間,胡銓見孝倒向主和派 ,自覺無力扭轉乾坤,遂有退歸田裏,保持氣節的念頭。屢次向孝宗提出辭官退休的請求,皆不獲批准。直至淳熙六年(1179年),胡銓已屆78歲高齡,疾病纏身,不能再上朝了,孝宗才准許他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退休。次年5月,胡銓病危,彌留之際,仍口授遺表,悖悖期望孝宗“捨己爲人,安民和衆”,牢記家仇國恨,收復失地。他自己則願學習唐代安史之亂時忠貞殺敵、以身殉國的張巡,“爲厲鬼以殺賊,死亦不忘!”就在忠君愛民、殺敵報國囑咐聲中,胡銓溘然辭世。 氣節 紹興八年(1138),金國派遣張通古、蕭哲二人作爲“江南詔諭使”,攜帶國書,在王倫的陪同下,來到南宋都城臨安進行和談。金使態度極其傲慢,目中無入,對南宋當局百般侮辱。但宋高宗和秦檜熟視無睹,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與金使議和。此舉激起了朝中大多數大臣與全國軍民的義憤,紛紛起來反對。時任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銓反對議和最爲激烈,他上書高宗,對金國議和的陰謀進行揭露,而且要求高宗斬奸佞秦檜、王倫、孫近的頭。他還表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寧願投東海而死,也決不在小朝廷裏求活。 胡銓這篇被稱爲“斬檜書”的《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投向賣國弄權者最鋒利的匕首。奏疏一經傳出,立即產生強烈反響。宜興進士吳師古迅速將此書刻版付印散發,吏民爭相傳誦。金人聽說此事後,急忙用千金求購此書,讀後,君臣大驚失色,連連稱“南朝有人”、“中國不可輕”。 昏君奸臣當道,忠臣義士是無法得志的。宋高宗趙構和姦臣秦檜看到《封事》後,便以“狂妄上書,語出兇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動、劫持朝廷”的罪名,革去胡銓的官職,並送往昭州(今廣西省平樂縣)編管。詔令剛出,引起朝中許多正直之士的同情,給事中勾龍如淵、諫議大夫李誼、戶部尚書李彌遜、侍御史鄭剛中等人紛紛想方設法爲胡銓辯解、援救。秦檜迫於無奈,只得改派胡銓去廣州監管鹽倉。不久,又被貶至新州(今廣東新會縣)。紹興十八年(1148),再次遭貶至吉陽軍(今海南省崖縣崖城鎮)。 隆興元年(1163),孝宗即位,胡銓得到重用。—日,孝宗親自召見胡銓進京商談國事。孝宗問:“久聞你喜直諫,你就談談該如何執政吧!”胡銓當即提出“修德、結民練兵、觀釁”等4點意見。隨後,胡銓被加封爲吏部郎官。針對當時朝中議和之風,胡銓多次上表予以反對。隆興二年(1164),胡銓升任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當時,金兵向商、秦之地進發,楚荊、昭關、滁等地先後失守,只有高郵守臣陳敏頑強地拒敵於射陽湖(今江蘇東部)。形勢十分危急,胡銓一面上表彈劾擁兵不救的大將李寶,敦促他迅速出師救援;另一方面又親自帶兵上前線抗金。時值嚴冬臘月,河水凍結,胡銓身先士卒,手持鐵錘下河擊冰。將士們深受鼓舞,一鼓作氣,奮勇作戰,終於擊退了金兵的入侵。 後代 胡銓的曾祖父胡璉,爲胡公霸的曾孫。祖父胡愷,父親胡載,生母曾氏。從曾祖到父親,胡氏三代不仕,而以耕讀爲業。胡載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但一試不中就棄而歸農了。自胡銓開始,胡氏大振,其子孫多以忠義自勉,並逐漸成爲世家大族。胡銓以後,其族人或仕於朝廷,或教於鄉里,或以詩文自娛,或力耕自給。當時廬陵胡氏與南宋的一些名家如張拭、李光、楊萬里、周必大等人都有較多的交往,因而在這些名人的筆下或多或少能找到胡氏家族的影子。周必大於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爲廬陵胡氏裔孫胡昌齡寫的墓誌銘中寫道:“江西多名士,吉(州)爲冠。自古言之,廬陵胡氏爲大族。”其族在科舉業上相繼承遞,“秋榜殆無虛榜,它姓莫敢爭衡”,尤其是胡銓,“益宏厥家”。 胡銓有兄弟多人。兄胡鑄,自幼讀書力學,師從名儒蕭楚。曾與胡銓一起在鄉里洞巖築精舍,自號蓬山居士。鑄子胡浦,字幾道,居家以孝友聞名鄉里。南宋乾道九年以叔父胡銓的恩蔭授迪功郎,監潭州衡山縣戶部贍軍酒庫,病故於任所。胡銓的堂弟胡鍔,字廉夫;從弟胡鎬,字從周,紹興十五年進士及第,歷任新淦縣尉、靖州判官、贛縣縣丞、大理寺主簿等,後出任荊湖南路參議官。 胡銓有5個兒子:胡泳、胡澥、胡浹、胡2*、胡衝。胡衝早夭。胡浹、胡2*官承務郎。長子胡泳,字季水,小字蘇郎(取過姑蘇而生之意)。6歲時隨父親貶謫新州,記憶力過人,能背誦《春秋》,詩人陳元忠目之爲春秋生。後胡銓被流放到瓊州,他又隨父渡海到貶所,爲被貶放瓊州的名臣李光所看重,把孫女許配給他爲妻。胡銓在海島聚徒授業,胡泳也受到薰陶。奸臣秦檜死後,胡銓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全家返回內地。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胡泳回到廬陵故里。孝宗隆興初因奏薦爲右承務郎,後調淮西江東總領。次子胡澥,號伯圖,以父蔭人官,爲承務郎,監南嶽廟,轉任奉議郎,爲沿海制置司幹辦公事。大詩人楊萬里稱他修潔博習,能世其家。 胡銓的孫子有10餘人。胡槻,胡永長子、胡銓長孫,宋寧宗嘉定十二年以右文殿修撰經略安撫使知靜江,在任4年,有政績。胡榘,字仲方,胡泳次子。曾任樞密院編修官,累官至工 部、兵部尚書,出知福州。寶慶二年,被任命爲煥章閣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其他孫子有胡代、胡桯、胡杋、胡楛、胡梃、胡3*、胡機、胡校、胡價、胡構、胡樺、胡檖、胡椅等。 在胡銓家族中,他的叔祖父胡諒一派也較爲顯赫。胡諒有2個兒子:胡登臣、胡方中。登臣字正平,在其家族同輩中排行第十九,故胡銓稱呼他爲十九叔。登臣從學於宋代著名學者劉 龠門下,後來因生病和父母親去世,便歸家閒居,把教子力學作爲自己的追求,而不去參加科舉。兒子胡汾,字兼美,3歲喪母。以孝順繼母而爲時人稱道。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 18年),釋褐授臨江軍刑曹,有循吏之稱。在任澧州教授期間,大力發展學校,使原本只有十多個生員的澧州學宮,成爲四方求學者輻湊、聞名遠近的地方。後任靖州通判,轉官秩爲奉議郎。他採取安民政策,使靖州邊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去世,終年70歲。著有《書解》、《文集》共80卷。有4子,次子胡昌時曾考中進士,季子胡昌言,官右迪功郎、澧州石門縣主簿。 胡方中爲鄉貢進士,娶歐陽氏,生有2子,即胡宗左、胡仔。胡仔字承之,爲胡銓族兄。爲人坦誠,好善嫉惡,不阿權貴。子胡昌齡,字彥長,曾師從蕭楚學習《春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以特奏名進宮靜州司戶,爲政廉潔,受到帥守張拭的賞識。胡宗左有子胡箕,字南鬥。年少時便卓爾不羣,學貫經史,尤精於《春秋》之學。爲文有神,下筆往往數千言,文思如泉涌,曾任迪功郎監南嶽廟。著有《春秋三傳會例》30卷。 此外,胡銓還有兩位侄子胡季懷、胡之武以文學聞於當時。胡季懷,年幼而孤,但能發奮苦讀,學業有成,著述十分豐富,有《訓子書》(號《明儒方》)、《左氏類編》、《周官類編》、《春秋類例》、《詩集》、《文集》等。胡公武,字莫彥,約生活在南宋高宗、孝宗時期,13歲時即成爲《春秋》弟子員,成績名列前茅。他嗜好文學,尤其擅長作詩,晚號學林居士。著有《論語集解》。 宋以後,胡銓的子孫不斷繁衍遷徙,散居四方。五世孫胡存與,元初爲吉水州判,遂家居吉水東門,自闢一房,稱吉水東門胡氏。湖南汝城縣三塘胡氏,始遷祖胡國仕,爲胡銓的十世孫。先是宋朝末年,胡銓的七世孫胡深齋,從吉安薌城徙居郴州漚東草塘。深齋傳3世至胡國仕,再遷居桂陽匯頭湖上宅。國仕又3傳至覲玉。覲玉有6子,除第3子早夭外,其餘5子各爲支派,散居邑內各地。胡關一郎徙三塘,關二郎徙石泉,關四郎徙秀溪,關五郎徙獎溪,關六郎徙星岸。從宋末至民國600餘年中,胡氏共傳34世,丁口達5000餘人,爲汝城大族。明清及民國,三塘胡氏家族涌現出了不少人才,明代有舉人胡源、胡廷芳,有拔貢和歲貢生胡孔易、胡元蒿、胡仕通等。官至教諭、訓導一級的有胡天秩、胡滿清、胡友文、胡孔相等,擔任過知府、府知事一級官職的有胡塏、胡璇。清代比明代更盛,至民國,則出了不少軍事、科技人才,如有中將軍官胡風璋,少將軍官胡湘,有畢業於日本大學的胡昭林,北京大學的胡昭洛,法國政法大學的胡宗騰。三塘胡氏家族是一個耕讀、仕宦相結合的典型。
胡銓(1102—1180),字邦衡,號澹庵,南宋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愛國名臣,廬陵“五忠一節”之一。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