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生平

作者:佚名 王守仁生於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王陽明曾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並“弘揚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生於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出生後爺爺王倫給他取名王雲,出生的地方從此改名爲“端雲樓”。後5歲仍不會說話,一和尚說其名破道,家人改名爲王守仁。 年少時期 十二歲時,王陽明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怙,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爲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爲“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賠款求和。這件事情在王陽明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爲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與諸氏成婚 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裏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喚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歸餘姚,船過廣信,王陽明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陽明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爲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中舉人 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之後的他更加適才討論軍事,並且善於射箭。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爲天才。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同學中有人以不中舉爲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爲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爲恥。 被貶勸學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寧伯王越,還朝後上奏談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件事情,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施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勃,苗、僚雜居。王守仁親自勸導當地民衆學習,受到民衆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爲,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十三年,巡撫王守仁上任江西巡撫,迅速鎮壓了信豐等地的民變,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朝廷允許招安。十一月叛亂結束。次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王守仁舉兵勤王,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兵,先是用計迷惑朱宸濠,使朱宸濠以爲朝廷早有防備,叛軍在南昌不敢行動,爲集結兵力爭取了時間,朱宸濠發現中計後率兵攻打安慶,王守仁趁寧王后方空虛攻佔了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43天后宣告結束。 創建書院 王守仁於54歲時,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覆被派總督兩廣軍事,臨行前,在天泉橋留心學四句教法: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平亂後,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於肺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卒後,朝廷予諡文成,贈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封侯爵,稱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爲“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爲孔、孟、朱、王。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