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民間傳說

作者:佚名 “劉羅鍋”賦稱讚古祝阿繡球燈舞紀昀、和珅並稱爲乾隆朝三大中堂的劉墉,是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聰明絕頂,家喻戶曉。事實上,清朝並無宰相一職,劉墉官位最高至體仁閣大學士。而他是否真的是個羅鍋,也無確鑿的史據可考,但他剛正不阿的清官形象卻在民間深入人心。 在齊河縣,人們至今仍能準確地說出,劉墉的姥姥家位於齊河縣城(老城)馬家大院,就在距繡球燈舞的發源地齊河縣祝阿鎮官莊村不到十里的地方。傳說有一年春節過後,劉墉來到馬家大院姥姥家省親,正月十五晚上,馬家人邀請與馬家有表親關係的繡球燈舞隊會首宋武烈,來到家中做表演。這樣一位受人愛戴的大清官來到鄉里,觀看繡球燈舞的演出,宋武烈感到非常榮耀。鄉人的表演中,當擺出“天下一品”、“天下太平”的字樣時,劉墉十分喜悅,即興賦詩一首:“故里鄉人稠,燭燈似龍遊。祝阿獨一秀,官冊村史留。” 這段老藝人口口相傳的鄉間佳話是否真實,如今已無據可考。據史料記載,劉墉生於1719年,卒於1804年,而宋武烈用繡球燈隊形擺字應發生在1793年之後,也就是說,劉墉看到繡球燈陣時,至少已經74歲了。年邁的劉墉還有體力千里迢迢來到齊河省親嗎?據史料的準確記載,1797年時,78歲的劉墉確實來過山東,當年他剛剛被授爲體仁閣大學士,奉嘉慶旨偕同尚書慶桂到山東辦案,並察看黃河決口的情況。察看黃河之後,他上疏請求於秋後在決口處“堵築”,下游“寬浚”,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這是劉墉暮年體察民情的又一政績。 傳說有一年的秋天,乾隆皇帝帶着一幫子人到居庸關一帶去行圍射獵。隨行人員除了親王、駙馬外,還有大學士劉墉。 早晨路過清河的時候,但見河水緩緩地流着,水清見底,河底裏的小石頭子一粒一粒的看得清清楚楚。劉墉一邊看着河水,一邊想着主意。 到沙河的時候,天快晌午,大隊人馬就在沙河岸上紮營休息。這沙河是清河與榆河會合後的河流,水勢比清河湍急多了。就在御膳房的太監在河旁擺上瓊漿玉液、熊掌、燕窩,準備用膳的時候,劉墉連忙上前跪奏道:“臣有一事不明,特向萬歲求教。”乾隆正要用膳,隨口說道:“有話請講,何必行此君臣大禮?”劉墉站起來,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扔到河裏。噗嗵,石頭掉進了河底,只濺起一點小小的水花兒。 “陛下,您看這水有多深?”劉墉問。 乾隆摸了摸鬍子,心裏說:你個劉羅鍋,這麼點事你還想難我呀!就說:“一丈五,差不離。” “那清河呢?”劉墉又問。 “清河嗎?”乾隆又摸了摸鬍子,“丈把深吧!” “這麼說,是清河深呢還是沙河深?” “當然沙河深。” “真的?” “當然是真的!”乾隆想:你劉羅鍋鬼主意多,想糊弄我?我不上你的當。他捻着鬍鬚,洋洋得意地靠在御椅上。 劉墉看了看正在興頭上的乾隆,轉身叫過一個太監說:“你快回城傳聖旨:殺和珅!” “這……這……”太監嚇了一跳,“這陛下讓殺嗎?” “你剛纔沒聽陛下說‘殺和珅’嗎?你只管去好了,有事我擔當。” 那太監平日裏也看不慣和珅對乾隆吹牛拍馬,對下邊的人奸詐刁惡那一套。反正萬歲爺有話,這是大家都聽見了的,管它是真是假?再說,真要有事,還有劉墉頂着呢!便說了聲:“遵旨!”便跨馬奔了京城。 那天,乾隆玩得還挺痛快,獐子、野雞什麼的,打得也不老少。第二天,高高興興地回到城裏,剛進宮就有太監來稟報說:“和珅已伏法。” 乾隆一聽,立刻拍桌子瞪眼地大叫:“這,這是誰叫殺的?” “是,是劉墉傳——”太監一句話還沒說完,劉墉就大模大樣地走了進來。 “你,你爲什麼叫殺和珅?”乾隆怒衝衝地奔到劉墉面前。 “陛下息怒。您怎麼那麼健忘?殺和珅是您昨兒個去打獵時說的呀!我還釘問了一句:‘是真的嗎?’你說:‘是真的!’”劉墉不慌不忙。 “我,我——”乾隆氣得張着嘴說不出話來,心裏狠狠地罵着:“好你個劉羅鍋呀,原來你裝傻充愣是在這兒等着我。我算上了你的大當了!”但他也不敢對劉墉怎麼着。一是不管怎麼說,自己說過這樣的話;二是他還真離不開劉羅鍋,沒有劉羅鍋他就玩不轉了。 劉墉呢,心裏暗自高興,因爲他到底替朝廷、替百姓除了這一大害。(此爲民間軼事小段。和珅於嘉慶四年被嘉慶皇帝賜死) 劉羅鍋逸事 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因爲他爲官“忠君、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有關他的事蹟廣爲流傳。當代的影視劇作家也很瞭解民衆這種渴盼清官的心理,於是,劉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鏡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兩位是和珅和紀曉嵐)。在劇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貪官和珅成了死對頭和歡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總是顯得笨手笨腳,經常弄巧成拙,想算計人反遭算計。乾隆皇帝對他又愛又恨、又有點無可奈何。這個人物寄託了中國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願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義的化身,甚至連他的羅鍋兒也讓人不惟不覺其醜陋,反成爲他的標誌性特徵。其實,熒屏上的劉墉和歷史上的劉墉並不完全重合,從形象到事蹟有許多地方源自劇作家的想像。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選官標準。 在封建社會,選官向來是以“身、言、書、判”作爲首要條件的。所謂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所謂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有礙治事。所謂書,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利於上級看他的書面報告。所謂判,即思維敏捷,審判明斷,不然便會誤事害人。 在這四條標準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爲觀瞻所繫,不能不特別強調。 劉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書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順利過關。因此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劉墉不會是“羅鍋兒”。姜緯堂先生早在1996年時,就曾在《北京晚報》上專門撰文《劉墉綽號“羅鍋”考》,指出過這一點。 還有一個旁證,可以從側面說明一定的問題。按照當時制度,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者,還可以應“大挑”一科。這一科不考文章,只論相貌,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以字形喻體形、相貌。“同”指長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人的頭大而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端直而高矮肥瘦適中。以上這四個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選的可能;“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子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子大。這四個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個就會落選。可見,清代選官很重視被選者的相貌,所以,劉墉即使算不上儀表堂堂,總也不至於體有殘疾。 當然,“劉羅鍋”的稱號,也事出有因。史書上記載,嘉慶帝曾稱劉墉爲“劉駝子”,可見他確實有些駝背。不過,劉墉當時已經年屆80歲,難免會駝背彎腰,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認定劉墉年輕時即爲“羅鍋”,那就不準確了。 可見,從形象言之,歷史上的劉墉與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中的劉墉並不一致。那麼,從爲官行事的角度看,歷史上的劉墉並不是像劇作家描寫的那樣清廉幹練,不畏權勢,並不是真的能將大貪官和珅戲弄於股掌之中,並不是在乾隆皇帝面前從容不迫、遊刃有餘。事實上,真正與和珅鬥爭的是錢灃。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峯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勳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爲官清廉,有乃父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爲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諡文清。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