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生平二

作者:佚名 家世背景 杜牧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杜牧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爲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親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 杜牧這樣形容自己家庭:“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爲“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衆,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諮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穆宗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歲,進土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後轉爲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御史裏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遊。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徵爲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裏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於職務清閒,他四處憑弔古蹟,寫下了不少詩篇。開成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爲宣州團練判官。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爲膳部員外郎。 遷官外放 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任比部員外郎,武宗會昌二年(842),外放爲黃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並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爲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而李杜兩家爲世交,李德裕爲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爲是杜牧爲人倜儻,不拘小節,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爲是牛黨。後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爲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爲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 暮年 杜牧任司勳員外郎不到一年,就因爲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沒有批准。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爲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啓,終於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爲,杜牧請求外放並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爲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爲。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弔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後,他又被內升爲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並且閒暇之時經常在這裏以文會友。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誌銘,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據《新唐書》載,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蒐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許,在外人看來,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強作笑顏、把酒盡興的背後,卻是不欲示人的悲涼吧。 參考資料: 1、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2、 人民網 3、 中國臺灣網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