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復出

作者:佚名 新時代,新需要 經過玄宗君臣六七年的努力,唐朝出現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唐玄宗心裏又在思索了,國家下一步該向何處去呢?思考來思考去,唐玄宗覺得,現在,大唐已經擺脫亂象,逐漸實現治理,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迎接盛世的到來。什麼叫盛世?盛世的基本標準就是文治昌明、武功強盛。既然如此,那就應該從文治武功兩個角度下工夫了。當時唐朝文治武功的情況怎麼樣呢?一句話,狀況不好,有待提高。 他的心裏已經在物色更適合的人選了。就是張說。 人才張說 張說是當時能夠把文治、武功兩大優點匯聚於一身的代表人物。文治方面,張說是少年天才,曾經在武則天時期的制舉考試中擊敗萬名考生,拔得頭籌,相當於今天的高考狀元。武則天特別欣賞他的清辭麗句,還讓他在自己的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搞的“三教珠英”編輯部裏當過編輯。當時蘇頲和他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現在如果由他來推進文治,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可是,別以爲張說只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張說在唐中宗一朝就擔任兵部侍郎,自從開元元年離開朝廷後,更是沒少擔任軍職。幾年歷練下來,武功也相當了得。一般文人難免膽小,但是張說膽子特別大。開元八年(720),張說正在擔任天兵軍節度大使。天兵軍常駐太原,緊挨着天兵軍的是朔方軍,駐紮在今天寧夏的靈武。這兩軍都駐紮在當時的胡漢交界地區,所以,境內有很多投降的少數民族部落。這一年秋天,朔方節度使因爲懷疑自己轄區內已經投降的突厥部落謀反,把他們給誘殺了,這下子讓張說管轄下的其他部落也緊張起來了。這是不是唐朝的計劃呢?先殺突厥,再殺我們,一個個殺光?所以,幾個部落都人心惶惶。這些部落要是騷動起來,那對唐朝的穩定可是大大的不利!怎麼安撫這些人呢?張說讓副大使看家,自己率領着20個騎兵,直接就奔這些部落來了。到了這些部落之後,他就住在首領的牙帳裏面,給他們講朝廷的政策,做思想工作。聽傳令兵回來說張說居然就住在部落首領的牙帳裏,跟人家同吃同睡,可把副手給嚇壞了,那不等於以身飼虎嘛!副大使趕緊給張說寫信,讓他千萬不要輕信這些少數民族,要離他們遠一點,保護好自己。張說怎麼回答的呢?他說:“吾肉非黃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見危致命,此吾效死之秋也。”意思是說,我的肉不是黃羊肉,我不怕吃;我的血也不是野馬血,所以也不怕喝。如今情況危急,這正是我報效朝廷的時候。我意已決,不必再勸!張說這樣做了,那些反側難安的少數民族怎麼樣了呢?要知道,少數民族絕不像副大使想象的那麼不可信,相反,看到張說這麼信任他們,幾個部族都非常感動,真的就安定下來了。這不是有勇有謀嗎? 這還不算,開元九年(721)四月,有一批胡人又造反了。這批胡人本來已經投降了唐朝,被安置在河曲地區,也就是黃河拐彎處。唐朝給他們設立了六個羈縻州(自治州),讓他們在這六個州生活。所以,這件事在唐史上被稱爲“六胡州事件”。造反的胡人有六七萬人,能征善戰,很快就控制了六胡州。而且,隨着他們勢力的增大,生活在今天寧夏地區的党項族也和他們聯合起來了,眼看局面就要失控。要知道,河曲地區離長安可不算太遠,這不是腹心之疾嗎?玄宗趕緊派河曲周圍的幾支節度使軍隊聯合*,張說的天兵軍也不例外。接到命令之後,他就帶着一萬多騎兵,浩浩蕩蕩往西殺過去了。張說沒有和造反的胡人交戰,他的目標是胡人的盟軍党項。党項族後來在宋朝時建立西夏政權,以善戰著稱,但是當時實力還不行,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了。怎麼辦呢?他們想,索性戴罪立功吧,直接掉過頭去打叛亂的胡人去了,相當於起義了。對這些先有過後立功的党項人該怎麼辦呢?有人主張說,他們是反覆小人,不如都殺了算了。張說一聽就火了,說:我們是王者之師,又不是土匪,怎麼能殺已經投降的人呢!堅決不幹。這樣一來,党項人很感動,也安定下來了。通過這兩件事,張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豐滿起來,他不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也不是一個純粹的赳赳武夫,他是允文允武,文武雙全!現在唐玄宗想要提升文治武功,張說就是最好的人選! 張說的努力 張說能當上宰相,除了皇帝賞識外,也沒少費工夫包裝、推銷自己!他這次復出,就和他長期堅持不懈的自我推銷有很大關係。那他是怎麼推銷自己的呢? 按照《明皇雜錄》的記載,張說第一次推銷自己還是在開元五年(717)。當時,他從宰相崗位上下來後,一貶再貶,成了嶽州刺史。張說《嶽州作》是這樣寫道:“夜夢雲闕間,從容簪履列。朝遊洞庭上,緬望京華絕。潦收江未清,火退山更熱。重欷視欲醉,懵滿氣如噎。器留魚鱉腥,衣點蚊虻血。發白思益壯,心玄用彌拙。冠劍日苔蘚,琴書坐廢撤。唯有報恩字,刻意長不滅。”也就是說,我雖然身處嶽州,但是,日日夜夜忘不了長安,忘不了朝廷。我無心彈琴,也無心舞劍,因爲我的一腔熱血,只願報效皇上!一句話,張說時時刻刻都想回到長安,建功立業!可是,作爲一介貶官,怎麼才能翻身呢?張說瞄上了剛剛當上宰相的蘇頲。他和蘇頲的爸爸蘇瓌曾經長期共事,關係不錯。 怎樣才能藉助這個關係,讓蘇頲給自己美言幾句呢? 張說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辦法。當時,蘇瓌去世好幾年了,而且忌日快到了,張說就精心構思了一組詩,題名爲《五君詠》。所謂五君詠,其實吟詠的就是唐朝的五個著名大臣,蘇瓌是其中之一。張說想把這首詩拿給蘇頲,去祭奠蘇瓌。不過,這首精心寫就的詩可不能隨隨便便地送,而是要送得恰逢時機、恰到好處。 怎麼叫恰到好處呢?張說找了送詩使者,並交代他,你提前幾天去,在蘇頲家附近找一間旅館住下來。等忌日那天,你別早也別晚,一定要等黃昏時候送過去。 然後看看蘇頲的反應。 蘇頲果然被打動了,看了詩後,當堂嗚咽流涕,悲不自勝,客人們也都爲之動容。那蘇頲不能白感動,轉過天來,他就在朝廷大講特講張說的忠貞正直,說:這樣的大臣怎能長期淪落蠻荒之地呢!蘇頲這樣說了,那天到過他家的大臣們也都紛紛附和。結果,唐玄宗很快把張說升爲荊州長史了。 可是,荊州長史絕不是張說的終極目標,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罷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張說還要接着推銷自己。 張說第二次推銷自己就不是對宰相,而是直接面對皇帝了。怎麼回事呢?根據《新唐書》的記載:開元七年(719),張說已經擔任幽州都督了。有一次入朝,張說穿着一身軍裝就來面見皇帝了。玄宗一看張說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不由得大喜過望。果然,在這身戎裝的視覺衝擊下,玄宗上鉤了,馬上提拔他爲幷州長史,兼天兵軍節度大使了。玄宗這一次任命,就等於認可了張說文武兼資的身份。這距離他當宰相不就只有一步之遙了嗎? 不過,一步之遙也是距離,張說是怎麼走完這最後一步的呢?這次推銷的對象是誰呢?就是王毛仲。他本來是唐玄宗的家奴,爲人聰明伶俐,唐玄宗兩次政變他都幫了大忙,所以,是唐玄宗的心腹紅人。從張說擔任幷州長史起,他就經常給王毛仲敬獻金銀珠寶,王毛仲當然對他印象特別好。兩個人見面分外親熱。就這樣,張說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戰功和高瞻遠矚的眼光就通過王毛仲這條渠道一一輸送給唐玄宗。王毛仲的美言讓玄宗下了最後的決心:讓張說復出,讓張說輔佐我走向盛世! 那我們怎麼評價張說的這些努力呢?好多人會說,這不是小人行徑嗎?太沒有大臣風骨了。中國傳統文化提倡謙謙君子,恬淡退讓,像諸葛亮高臥南陽,單等着讓人三顧茅廬,那才叫有氣度。像張說這樣費盡心機,主動營求當宰相的,我們往往會覺得過於巴結,甚至會覺得是個小人。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人之爲人,不僅僅在於他有人的身體,更在於他有人的靈魂,有人的追求。有本事的人往往是不甘寂寞的,他有自我實現的慾望。可是,如果把自我實現完全寄託在別人身上,那又是不牢靠的。就連毛遂那樣的聰明人,也要靠自薦才能被趙國的平原君賞識;孔子那樣的聖人,不是也還要周遊列國,到處尋求理解嗎?這些人之所以不清高,是因爲他們有才華,也有雄心。這種才華和雄心如果不能施展,那不僅是對他們個人的浪費,其實也是歷史的損失。張說正是一個這樣的人。不可否認,張說的功名心確實比較明顯,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功名心,沒有這種孜孜不倦的努力,他和玄宗之間的君臣遇合就不能實現,唐史也不會這麼精彩了!皇帝到處尋找人才,臣子努力讓皇帝瞭解自己,這不同樣是千載難逢的君臣遇合嗎?那麼,經過這樣曲折的經歷才終於重登相位的張說,會爲唐朝作出怎樣的貢獻呢? 二虎相爭 集文治武功於一身的政壇明星張說,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賞識,迅速東山再起,成爲李唐王朝的新任宰相。按照以往的慣例,唐玄宗歷來只設置兩個宰相,他們一主一輔,相互配合。可是當張說進入宰相班子的時候,他的前面已經有了張嘉貞和源乾矅兩位宰相。那麼,唐玄宗爲什麼要打破慣例,設立三位宰相呢?“三駕馬車”能否同舟共濟,各盡其職,輔佐唐玄宗呢? 在這三個人中,源乾矅是一個甘當“綠葉”的宰相,所以問題不大。關鍵是張說和張嘉貞,這兩個人個性十足,該如何相處呢?特別是身爲文壇領袖的張說,是否會甘於忍受屈居人下的境遇呢? 通過一步步地努力,張說終於徹底扳倒了張嘉貞,如願以償地成爲了唐玄宗的首席宰相。 封禪大典 封禪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活動是強調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 他的推動下,唐朝的軍事、政治和文化領域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得君行道,這不正是他的畢生追求嗎?現在,這個夢想已經成爲現實,對張說而言,這也是人生的豐收時節。 開元十三年(725)十月十一日,玄宗領着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儒生文士、四夷酋長,還有日本、新羅、大食等國的國君、使者從洛陽出發,浩浩蕩蕩地向泰山進發。場面浩大,光是後勤供應隊就前後綿延了好幾百裏。 在史書的記載中,唐玄宗的這個封禪大典可謂規模巨大,盛況空前,呈現出開元盛世的偉大畫卷,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通過這次封禪體現了出來。但是這次封禪的背後,又潛伏着怎樣的危機呢? 封禪評價我們應該怎麼評價唐玄宗的這次封禪活動呢? 首先,這次封禪是開元盛世成就的充分展示。 其次,這次封禪也是開元中期唐玄宗逐步走向好大喜功的一個突出標誌。 第三,儘管好大喜功、奢侈享樂的傾向出現了,但是,在這個時候,玄宗還是比較注意民生疾苦的。 不管怎麼說,這次封禪,體現了玄宗十幾年統治卓越的成就,也體現了張說傑出的組織才華。通過封禪,玄宗和張說君臣都達到了人生的巔峯狀態。
張說(667年~730年)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