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文言現象

作者:佚名
通假字
人窮則反本。(反,通“返”,返回。)
猶離憂也。(離,通“罹”,遭遇。)
靡不畢見。(見,用“現”,出現。)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通“旨”,意旨,旨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 ,通“濁”,污濁。)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屈平既絀。(絀,通“黜”,被罷黜。)
齊與楚從親。(從,通“縱”,合縱。)
厚幣委質事楚(質,通“贄”,見面禮。)
顧反。(反,通“返”,返回。)
趙不內。(內,通“納”,接納,收納。)
被髮行吟澤畔。(被,通“披”,披散。)
文言實詞釋義

屈平屬草稿未定動詞,zhǔ,連綴,引申爲寫作。
亡國破家相隨屬動詞,zhǔ,連接。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託,動詞。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動詞,隸屬,屬於。
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動詞,掌管。
有甯越……之屬爲之謀名詞,類,這些人。
吾屬今爲之虜也名詞,用在人稱後面,表複數。吾屬,我們。
神情與蘇、黃不屬動詞,類似。
若屬皆且爲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動詞,耀,自誇。
其後秦欲伐齊動詞,討伐,進攻。
口誅筆伐動詞,聲討。
伐薪燒炭南山中動詞,砍伐。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動詞,戰勝,打敗。
此五霸之伐也名詞,功業。

王怒而疏屈平動詞,疏遠。
以疏爲美,密則無態形容詞,稀疏。
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動詞,陳述,舊讀 shù。
論積貯疏名詞,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書言事的文體,舊讀 shù。
十三經注疏名詞,註解的一種,爲“注”作注的文字,舊讀 shù。

“離騷”者,猶離憂也後“離”爲動詞,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賀貧》:“而離桓之罪。”
約從離衡動詞,離散,分離。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動詞,背離。
多情自古傷離別動詞,分離,離別。

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詞,根本。
本末倒置 名詞,本義: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趨末名詞,根本的、基礎的東西或方面,此指農業。
此之謂失其本心形容詞,本來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詞,本來。
已後典籍皆爲板本名詞,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名詞,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從本說代詞,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爲簡易量詞,冊。
臣本布衣副詞,本來 (是) ,原來 (是)。一說,動詞,出身於。
抑本其成敗之跡動詞,推究,考察。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名詞,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詞,意願。
博聞強志動詞,通“記”。一說,名詞,記憶力。
其志潔,其行廉名詞,志趣。
聊齋志異動詞,記述。
項脊軒志名詞,表一種記事的文體。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名詞,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蔥根名詞,手指。
璧有瑕,請指示王動詞,指出。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動詞,指向。
噲遂入……頭髮上指動詞,直立,豎起。
指通豫南副詞,一直,直接。

博聞強志名詞,學識,見聞。
忽聞門外蟲鳴動詞,聽見。
初聞涕淚滿衣裳 (cháng)動詞,聽說。
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動詞,懂得,明白。
況草野之無聞者歟名詞,聲望,聲名。
無何,宰以卓異聞動詞,聞名。

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動詞,扣留。
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動詞,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動詞,留心,關心。
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動詞,保存,遺存。

頃襄王怒而遷之動詞,放逐,流放。
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爲太史令動詞,調動官職,此指升遷。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動詞,調動官職。左遷:貶官。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動詞,變遷,變更。
戰、守、遷皆不及施動詞,遷移,遷都。

漁父見而問之曰名詞,fǔ,古代對老年男子尊稱。
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名詞,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稱,多附綴於名字後面。
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名詞, (叔) 父,父輩人。

新沐者必彈冠動詞,用手指輕輕彈擊。
莫辭更坐彈一曲動詞,彈奏。
而設法備貯彈藥,則可也名詞,弓彈、炮彈、炸彈的總稱。

爭寵而心害其能動詞,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動詞使動用法,損害。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名詞,禍害。
詞類活用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動詞活用作名詞,聽覺,聽力,亦指人的聰明智慧和判斷力。
讒諂之蔽明也:動詞活用作名詞,中傷別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邪惡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廣崇: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闡明。
蟬蛻於濁穢:蟬:名詞作狀語,像蟬那樣……。濁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污濁環境。
厚幣委質事楚:名詞作狀語,用厚幣………
泥而不滓:名詞活用作動詞,niè,生活在污泥裏。
其後楚日以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
亡國破家相隨屬: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使……破敗。
時秦昭王與楚婚:名詞活用作動詞,結爲婚姻。
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名詞作狀語,在朝內,在國外。
身客死於秦:名詞作狀語,象客那樣。一說,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說短處,詆譭。
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動詞使動用法,使……興。
莫不欲求忠以自爲,舉賢以自佐: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忠誠之士,賢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名詞活用作動詞,效法,模仿。一說爲意動用法,以……爲祖先。
偏義複合詞
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偏在“治”,一說“亂”反訓作“治”,“治亂”連文同義)
古今異同詞
以爲“非我莫能爲”也:古今同義:認爲。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古義:第二年。今義:來年。
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古義:欺詐的言論。今義:無理狡辯,動詞。
奈何絕秦歡:古義:怎麼,爲什麼。今義:對付,處置,如“你奈何不了他”“無可奈 何”。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古義:返回 (楚國) 恢復 (國家)。一說,反,覆轉。今義:一遍又一遍;顛來倒去;重複的情況。
顏色憔悴:古義:臉色。顏,顏面。色,氣色。又如:暮去朝來顏色故。今義:物體光波通過視覺時所產生的印象。
形容枯槁:古義:形,形體。容,容貌。又如《林黛玉進賈府》:“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義: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加以描繪。
而能與世推移:古義:變化。今義:移動。
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義:此處指言語舉動適度得體。又如“常從容淡靜”。一說,“從容”爲舉止行動之意。今義:不慌不忙,不急迫,鎮定自若的樣子。如成語“從容不迫”。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爲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爲令,衆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爲‘非我莫能爲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裏,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爲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爲,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爲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爲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爲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爲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