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ㄌㄧㄡˋ ㄓㄡ ㄍㄜ ㄊㄡ˙ · ㄔㄤˊ ㄏㄨㄞˊ ㄨㄤˋ ㄉㄨㄢˋ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

朝代:宋代

原文: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爲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佇立漫長的淮河岸邊極目望遠,關塞上的野草叢茂是平闊的荒原。北伐的征塵已暗淡,寒冷的秋風在勁吹,邊塞上的靜寂悄然。我凝神佇望,心情黯淡。追想當年的中原滄陷,恐怕是天意運數,並非人力可扭轉;在孔門弟子求學的洙水和泗水邊,在絃歌交秦的禮樂之邦,也已變成羶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敵軍的氈帳,黃昏落日進牛羊返回圈欄,縱橫佈置了敵軍的前哨據點。看金兵將令夜間出獵,騎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發出悲壯的聲音,令人膽戰心寒。想我腰間弓箭,匣中寶劍,空自遭了 蟲塵埃的侵蝕和污染,滿懷壯志竟不得施展。時機輕易流失,壯心徒自雄健,剛暮將殘。...

創作背景二

更多


作者:佚名

這首詞作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領導的南宋北伐軍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潰敗,主和派得勢,將淮河前線邊防撤盡,向金國遣使乞和。張浚召集抗金義士於建康(今南京),擬上書宋孝宗,反對議和。當時張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邊備空虛,敵勢猖獗,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敵求和的可恥,在一次宴會上,即席揮毫,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

參考資料:

1、

宛敏灝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領導的南宋北伐軍在符離潰敗,主和派得勢,將淮河前線邊防撤盡,向金國遣使乞和。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作者義憤填膺,寫下這首慷慨悲壯的篇什。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這首詞作於宋孝宗隆興二年。頭一年,元帥張浚率軍北伐,在今安徽宿縣符離集戰敗,投降派得勢,與金通使議和。當時張孝祥任建康(今南京)留守。張浚召集抗金義士於建康,擬上書孝宗,反對議和。張孝祥即席賦此詞,張浚深受感動,立即罷席而起,入宮求見孝宗。詞裏描寫了淪陷區的荒涼景象和敵人的驕橫殘暴,抒發了反對議和的激昂情緒。
上闋,描寫江淮區域宋金對峙的態勢。“長淮”二字,指出當時的國境線,含有感慨之意。自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宋史·高宗紀》)。昔日曾是動脈的淮...

解析

更多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紹興和議”成,宋金東段邊境以淮水爲界。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譭棄盟約,率六十萬軍大舉南下,很快突破了南宋的淮河防線。一時間,朝野上下震動,宋高宗曾一度打算逃往海上,以避金軍鋒芒。所幸此時被朝廷派往前線犒軍的虞允文率水師在採石磯 (在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東岸)大敗金軍,完顏亮後又被部將所殺,才化解了這場危局。採石磯大捷讓許多愛國志士歡欣鼓舞,張孝祥就曾寫下《辛巳冬聞德音》詩和《水調歌頭·聞採石戰勝》詞,高歌這次來之不易的勝利。但此次大捷後,南宋朝廷仍以和議爲計,坐失了乘勝收復失地的大好時機。這年年底,...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56028
猜你喜歡:
豪放 愛國 宋詞三百首

張孝祥

張孝祥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於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於湖集》40卷、《於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爲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張孝祥其他詩詞更多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