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鑑賞

作者:佚名
上片寫出遊途中的晴雨變化,以及騎馬趕路的輕快心情。起筆用對句,寫出了近乎奇妙的天氣變化:“雨暗初疑夜,風回忽報晴。”一個“暗”字,從色彩與光線着筆,兼有暗淡、昏暗以至黑暗諸義,再加上“疑夜”的渲染,令人想見天低雲暗、雨意濃酣以及雨水如注的景象。一個“報”字則將風人格化了,風兒轉了向,忽然向人們報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大自然的一種奇觀,而且寫出了人的微妙的心理變化。開始還懷疑是夜色降臨,而雨霏天晴,只在轉瞬之間,心中彷彿也一下子亮起來。這裏不帶有對大自然神祕性的恐懼,而是對其偶然出現的奇觀的欣賞,並寫出了從憂疑(惡劣天氣對出行在外的人不利)到安詳的心態。後來蘇軾在出判杭州時寫過“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的詩句詩中的“忽”字與該詞中的“忽”字,在洞識天象、曲傳心態方面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緊承前句,描繪出傍晚放晴後的景象。 “明”字與首句“暗”字相呼應,又與次句隱寫心態的意思相承,進一步表現出心境的開朗。全句很像是一幅色彩鮮明、輪廓清楚的寫生畫,使人想起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名句。它又像是影視中的一個遠鏡頭,爲下文寫蘇軾自身的活動交代了白然背景。“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一句,則像是連續推出三個近鏡頭,分別現出了一叢叢小草、柔軟的沙地、溪邊的山路。最後推出一個特寫鏡頭,輕捷的馬蹄。這裏寫草,寫沙,寫路,各具特點和美感,都是爲了襯托出騎在馬背上的人在匆匆趕路(已近黃昏,天光有限),以及蘇軾的輕快的心情。這是一種借物寫人的手法。
下片轉入敘事和抒情,着重寫旅途的勞頓以及對神仙之事的遐想。“卯酒醒還困”,這是該詞中唯一的一句敘述,交代了蘇軾早晨飲酒登程,以壯行色這一有關情事,以及此刻雖從酒中醒來,卻感到疲睏的狀態,整天的鞍馬勞頓全在不言之中了。儘管如此,蘇軾還得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來做個美夢,“仙材夢不成”一句便是此種情境下說出的俏皮話,但蘇軾卻止不住地對神仙之事的遐想。“藍橋何處覓雲英”借唐傳奇《裴航》中的神話故事,寫蘇軾自己幽渺的情思,隱隱透露了蘇軾的遁世思想,也爲作品平添了幾分超逸的情致。末句仍依此思路下筆,“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卻留有有餘不盡的韻味。因爲在詞人想象中,山間流水有可能與神仙境界相溝通,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對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因而闖入桃花源的描寫,以及張旭《桃花溪》詩中“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的句子,其用意與蘇軾相近。當然,那樣的機會極爲難得,所以用“只有”二字表示了輕輕地嘆惋。蘇軾在旅途中爲什麼會聯想到神仙之事呢?其原因大概有兩點,一是山地清幽的環境激起了蘇軾的想象。從這個意義上說,上片的山水描寫像是一種伏筆。二是作者從少年時代起,就已經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響,寫該詞時雖然才28歲,而遁世觀念卻早已產生了。
這是一首雙調的詞,前、後兩段聲律完全相同。上片以寫景爲主,景中有情。下句以抒情爲主,情中有景。該詞是蘇軾的早期之作,以清奇、流動的美感顯示出與傳統的婉約詞不同的特色。
參考資料:
1、
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60-63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49296/prose_appreciations/9021
雨暗初疑夜,風回忽報晴。淡雲斜照著山明。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
卯酒醒還困,仙材夢不成。藍橋何處覓雲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