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鐵事典故

作者:佚名 吳兢是在魏元忠、朱敬則雙雙爲相時被薦舉爲史官的,年紀三十左右。《唐會要·史館上·在外修史》中有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時吳兢在集賢院和史館修史的記載,這時他六十八歲。他擔任修史工作至少近四十年。吳兢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都獻給了修史事業,可是在史館修史工作並不順利,史料記載中有他幾次請求調離史職的奏表。 劉知幾和吳兢所在的史館,已與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史館大不相同。貞觀時史官位尊權重,甄選嚴格,通籍禁門,優禮有加,“得廁其流者,爲一時之美事”。修史也具有相當高的效率。然而其後每況愈下。史館或因政爭而動盪,或因庸才充斥、監修弄權而混亂。劉知幾在闡述辭職理由時說:“三爲史臣,再入東觀,竟不能勒成國典。”吳兢的辭職表中也有類似語言:“臣自掌史東觀十有七年,歲序徒淹,勤勞莫著,不能勒成大典,……乞罷今職。”此時史官俸祿的確不高。吳兢自父親退休之後,頓感經濟困窘,不得不提出了加俸的請求,“又兢父致仕已來,俸料斯絕,所冀祿秩稍厚,甘脆有資,烏鳥之誠,幸垂矜察”。 吳兢這一次請辭職是在任史官十七年後提出的,時間是開元初年,沒有被批准。後吳兢又以居喪爲由,上三次表文,堅拒起復史職。但是,吳兢請求辭職並不說明他不重視或不熱愛史官工作。從他所上的三次表文中清楚看到,他對史官一職的宗旨及職能有相當透徹認識和高度推崇之情。他說:“史官之任,爲代準的,……樹終古之風聲”,“定一代之是非,爲百王之準的。”這可以看作是對史官修史根本宗旨的認識。正由於吳兢對於史官一職寄託厚望,所以也就愈不能容忍妨礙史館正常運作的種種不端現象。作爲一種抗議,他才憤然提出辭去無比熱愛的史職。 吳兢的另一種抗議手段是自己編撰本朝國史。既然自己的史學主張無法在史館中實現,既然史館中所修國史有種種歪曲、不實之處,爲保留一代信史,就必須自己動手別撰一套國史了。他在開元十四年(726)上奏唐玄宗,披露了自己從武后末期及唐中宗時開始私撰國史的經過。從奏表中可以瞭解有關此事與他的想法。 第一,二十幾年來,吳兢個人撰修國史兩種,已成128卷。《唐書》爲紀傳體,《唐春秋》爲編年體。吳兢在公餘時間,以個人之力撰寫,該要付出多麼大的艱辛。 第二,吳兢對自撰國史的質量是較有自信心的,“皇家一代之典,盡在於斯矣”。此亦可佐證他辭史職時自述個人能力不足,是故意自貶。 第三,吳兢之所以披露私撰一事,首先是即將撰成,接近定稿,這就“不敢不奏”;其次是遇到繕寫困難,因卷帙較大,個人之能力、財力均不足以承擔,不得不請求官方幫助。 身處烏煙瘴氣的史館,吳兢除了辭職以抗議、私撰以抵制外,還盡最大可能保持自己的史學特色,爲維護史學的優良傳統而進行不懈的努力。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朝著名史學家,武周時入史館,修國史。耿直敢於犯顏直諫,政治上頗有獻替,他的直言敢諫,不愧爲一代諍臣。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