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教育主張

作者:佚名 提倡儘早施教 顏之推認爲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有條件的還應在兒童未出生時就實行胎教。兒童出生之後,便應以明白孝仁禮義的人“導習之”。稍長,看他“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之時,就該加意“教誨”,該做的事就引導他去做,不該做的就不讓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歲以後,自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顏之推認爲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兩條原因:其一,幼童時期學習效果較好,得益較大。他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他根據幼童階段與成年以後的不同心理特徵,說明幼年時期受外界干擾少,精神專注,記憶力旺盛,能保持長久的記憶。而成年人思想複雜,精神不易集中,記憶力逐漸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時期,心理純淨,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爲習慣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顏之推認爲這個時期,兒童受到的好的教育與環境影響,抑或壞的教育與環境影響,都會在兒童心靈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長大以後也難以改變。 提倡嚴格教育 顏之推認爲家庭教育應當從嚴入手,嚴與慈相結合,不能因爲兒童細小而一味溺愛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嚴肅莊重,有一定威信。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認爲善於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對子女的愛護和教育結合起來,便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沒有處理好兩者關係,“無教而有愛”,讓孩子任性放縱,必將鑄成大錯。 注重環境習染   顏之推繼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學者關於“慎擇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視讓兒童置身於比較優良的社會交往的環境之中。他認爲家庭教育要注意選鄰擇友,是因爲兒童的心理處於發展階段,尚未定型,而兒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強,總在觀看模仿別人的一舉一動,無形之中,周圍人的爲人處世給兒童以“薰漬陶”、“潛移暗化”。因此,鄰友對於兒童的影響,有時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還大。這就是“必慎交遊”的道理。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擇友確實不是一件易事,賢人是難以找到的,但有優於我者,便很可貴的了。對他就應景仰嚮慕,與之交遊,向他學習。 重視家庭的語言教育 他認爲語言的學習應該成爲兒童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學習正確的語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一事一物、不經查考,不敢隨便稱呼。學習語言應注意規範,不應強調方言,要重視通用語言。 注重道德教育 顏之推承襲了孔孟以孝悌仁義等道德規範爲主要內容的傳統,十分注意對子女道德的教育。他認爲士大夫子弟的教育應該“德藝周厚”,以德育爲根本。他指出知識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併爲道德教育服務。由於德藝二者關係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過閱讀記載前人道德範例書籍的途徑來進行道德教育。 顏之推對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倫道德教育爲基礎,以樹立仁義的信念爲主要任務,以實踐仁義爲最終目的。他教育子女爲實踐仁義道德的準則,應不惜任何代價,以至犧牲生命。他認爲立志尤爲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確立遠大的志向、理想,才經得起任何磨難,堅持不懈,成就大業。他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他教育子女以實行堯舜的政治思想爲志向,繼承世代的家業,注重氣節的培養,不以依附權貴、屈節求官爲生活目標。 重視人之道教育 顏之推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與當時的現實,還特別重視爲人之道的教育。他所強調的爲人之道,首先是“厚重”(“輕薄”的反義)。他認爲“自古文人,多陷輕薄”,歷史上許多文人都由“輕薄”而終爲敗累,殘遇殺禍。他認爲要吸取這個慘痛的教訓,就必須養成忠君、孝順、謙恭、禮讓這些“厚重”的道德品質。其次,他主張“少欲知足”。如果“不知其窮”的情性任其發展,不加以限制,就是如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爲天子”的大人物,也會自取敗累,至於一般士庶更不用說了。其三,“無多言”、“無多事”。顏之推欣賞“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的銘言,認爲“天道”,原來如此。所以,“論政得失”、“獻書言計”等,都屬於多言性質。同理,也不應該多做事。如果不是你份內的事,你就不必想它,不必做它。至於主持公道,打抱不平,“遊俠之徒,非君子之所爲也”。由此可見,顏之推所傳授給子女的爲人之道,是他歷官四朝的經驗總結,在政治腐敗、朝政多變的封建專制社會裏,不失爲一種在喪亂之世明哲保身,以免“殺身之禍”的處世哲學。然而,在今天看來,這種做人處世方法是不足爲訓的,它反映了消極遁世、利己主義的思想情緒,與先秦儒家的積極入世態度也有很大的距離。
顏之推(531年-約595年),字介,漢族,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顏之推著有《顏氏家訓》,在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是北朝後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齊書》本傳所載《觀我生賦》,亦爲賦作名篇。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