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生平

作者:佚名 武曌亦作武瞾、武照,本名不詳,通稱武則天或武后,祖籍幷州文水,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爲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爲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爲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爲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則天,女,幷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北徐村,村內現建有武則天廟)人,字“曌”(zhào,含義是日月當空,“曌”是武則天爲自己發明的字),故也稱武曌。 武氏爲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出身於隋朝皇室,父爲隋朝觀德王楊雄之弟遂寧公楊達),祖籍幷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北徐村人),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十四歲時因長得很美,豆蔻年華,美豔絕倫,光彩照人,而入後宮爲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高宗時爲昭儀,後封爲皇后,又上尊號爲“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爲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武氏期望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故而改名瞾,意爲日月凌空。於稱帝后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等。 關於武則天的生辰和出生地一直撲朔迷離,相傳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根據現代萬年曆相關軟件推測,624年正月二十三爲陽曆的2月17日,亦有2月21日、2月25日之說,資料僅供參考)生於長安(亦有利州之說,即四川省廣元市);其父武士彠家境殷實。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與其結識。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後,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所以唐朝建立以後,武士彠因“元從功臣”出任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後來歷任工部尚書、黃門侍郎、判六尚書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都督、荊州都督等職,貞觀中,改封應國公。 早期經歷 初入宮廷 武氏爲唐都督武士彠次女。武士彠掌握數州的軍政大權,但他終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戰亂平步青雲。所以,駱賓王在《討武氏檄》中說武媚娘“地實寒微”。母親楊氏,本名不詳,一說名牡丹,號太真夫人。據說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12歲父親去世,她和母親受到族兄的虐待。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在長安入宮成爲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寵愛她,賜名“武媚”,但不久便將她冷落一邊。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後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爲尼,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二次入宮 唐高宗即位後,他的妃子蕭淑妃專寵,永徽二年,皇后復召武則天入宮,企圖“以毒攻毒”,這年武則天26歲。武則天回宮後的確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升爲昭儀(二品),後還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兒子李弘。後來,武則天不滿昭儀之位。開始動起了當皇后的念頭。王皇后和蕭淑妃結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於後宮,後來武則天設計不惜犧牲自己的孩子殺死了王皇后,自己成爲了皇后,而後又害死蕭淑妃。 武則天封后 武則天攻於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歲才產下長女,據《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生後才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後,她就親手把女兒給掐死,並嫁禍於王皇后,高宗一氣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宮,後來被武則天暗中殺死。書裏的原話是“送到日本”。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爲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長孫無忌爲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唐高宗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爲高宗政治上的“戰友”。他們重賞首個明確支持“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爲後,形成了“擁武派”,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面,後來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賜姓李)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打動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可以說是峯迴路轉,柳暗花明。 於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爲皇后,武則天隨後做出一系列舉動: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后和蕭淑妃;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了太子;爲高宗出謀劃策,採用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最後除掉了長孫無忌。至此,高宗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指太后或皇后在殿上用簾子遮隔,來管理國家軍政要務。 垂簾聽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無法正常處理國事,太后代替皇帝處理政務,又因爲太后必須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裏,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爲“垂簾聽政”。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垂簾聽政,在於高宗體弱,由於信任武則天,逐步將處理軍政的權利交給武則天打理,這也爲武則天順利殺害大唐重臣和奪取中央實權埋下伏筆。最終在皇帝病重的時候,代替高宗使皇權,行王事,成爲執政者。 二聖臨朝 顯慶五年十月(660年),唐高宗風疾發作,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唐高宗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及時發現,軟硬兼施,廢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議讓她和高宗一塊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高宗封禪泰山。由於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高宗封禪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后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后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爲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爲男女有別。不能讓外臣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應。後來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高宗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 登基 唐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繁重的國事必須由武則天來決斷。於是武則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攛掇高宗以孝順的名義,把祖宗封了個遍。追尊唐高祖李淵爲神堯皇帝,他的皇后竇氏爲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爲文武聖皇帝,長孫皇后爲文德聖皇后。於是爲了避諱,唐高宗自稱天皇,武皇后改稱天后!可見武則天這時的慾望有多大! 不僅僅是這樣,武則天還上書唐高宗,提出十二條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頒佈了她的政治綱領。歷史書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這十二件事分爲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停止對外作戰,減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給免了。第二方面:籠絡百官。從提高官員的待遇入手。給八品以上的官員漲工資,給才高位卑、長期得不到晉升的中下級官僚升官。第三方面:提高母權。如果母親去世,父親還在世,也要爲母親守孝三年。第四方面:取悅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習《老子》。第二,提倡節儉,要求服務於宮廷的手工業作坊停止生產奢侈品。當時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個褶,可武則天只穿了七個褶子的裙子。提倡節儉。建言十二事使武則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 去世 神龍政變 武則天稱帝后,一直沒立太子,她將原來的皇帝李旦稱爲“皇嗣”,“皇嗣”身份近似於太子又不是太子。按照父系社會的傳統,中國古代的皇權都是在一家一姓中傳遞的。這種繼承方式讓女皇武則天大受困擾:如果讓兒子繼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卻跟自己不是一個姓;如果把皇位傳給侄子,跟自己是一個姓了,可又不是一家。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爲了能當上太子,使盡了渾身解數,連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騰得死去活來;經過狄仁傑等大臣的勸說,契丹、突厥先後打出匡復李唐的旗號反周,武則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武則天最終下定決心重新立已經被廢爲廬陵王的李顯爲太子。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後,武則天已經沒有什麼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她志得意滿,加上年齡增長,開始耽於享樂。 據史料記載,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時爲邵王的李重潤一起議論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處死。武則天晚年,一批男寵慢慢走進她的生活。武則天挑選男寵的標準是年輕、貌美、健壯,還下令“選美少年爲左右奉宸供奉”[4]。高宗去世後不久,武則天便有了第一個男寵馮小寶,當時武則天還比較注意約束男寵,後來馮小寶因爲任性使氣,得罪了武則天最後被祕密殺死。武則天生命中的第一個男寵銷聲匿跡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爲武則天的新寵。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二張兄弟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則天迴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生逆轉,引起了政局的複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同年十二月,武則天去世,享年82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無字豐碑   無字碑位於武則天和高宗和葬於乾陵(今陝西乾縣),整個陵園規制仿照唐京長安城。墓前有兩塊碑,一塊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則天的題詞:另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墓碑。一個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其說法有幾種:第一種說法認爲,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爲,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爲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爲好;第三種說法認爲,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還有一種說法,武則天的兒子恨透了自己的母親,她本寫好碑文,卻被她的兒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塊無字碑。也有學者認爲,石碑原本計劃刻字,但武則天死後政局動盪,各派政治勢力,始終不能對武則天作出適當的評價,因而便不了了之。還有一種說法,因爲武則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別人不知如何寫碑文,所以沒有文字。對於武則天曆來褒貶不一,李白把武則天列爲唐朝“七聖”之一。
武則天(624年-705年),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爲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爲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爲昭儀,後爲皇后,尊號爲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爲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爲皇帝,定洛陽爲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爲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