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性格特點

作者:佚名 張說有才智,但脾氣暴躁,又好受人賄賂。百官凡奏事有不合他心意的,“好面折之,至於叱罵”,所以與同僚的關係不甚融洽。開元十四年(726年)二月,玄宗召回河南尹崔隱甫,欲授任要官,張說卻認爲他不通文學,遂奏請擬任金吾大將軍;前殿中崔月用與張說關係密切,便推薦他爲御史大夫。玄宗拒絕了他的意見,即以隱甫爲御史大夫,隱甫心裏怨望張說。 御史中丞宇文融,曾建議檢括天下游戶及籍外佔田,設置十道勸農事,分行郡縣督責檢查,張說擔心擾民,屢次從中阻止。這時,宇文融又請求吏部設立十銓,與蘇頲等分管選舉,凡有論奏,張說又極力抑止,“於是銓選失序”。宇文融憤怒已極,即聯合崔隱甫、李林甫共同彈劾張說,說他招引術士王慶則“祠禱解,而奏表其閭”,引僧人道岸“窺詗時事,冒署右職”;其親吏張觀、範堯臣依據張說權勢,“市權招賂”,又擅自給太原九姓羊錢千萬,言辭“醜慘”。玄宗十分惱怒,即敕令源乾曜、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於御史臺鞫審張說。 源乾曜奉詔鞫審張說,罪狀多屬實,玄宗派高力士去看張說,見他蓬首垢面,坐在草地上,使用的是瓦器,吃的是粗食,以表示“自罰憂懼”。高力士將此情況回報玄宗,並說:“說往納忠,於國有功。”玄宗聽後也很憐憫他,僅罷去中書令職務,命在集賢院專修國史,只誅殺王慶則等人,受株連者十餘人。 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御史大夫崔隱甫與中丞宇文融唯恐玄宗再進用張說,一再上言詆譭他。於是“各爲朋黨”,相互攻訐。玄宗疾恨朝臣朋比爲奸,因命張說致仕,隱甫被免官,宇文融也被出爲魏州刺史。 開元十六年(728年)二月,以尚書右丞相致仕的張說兼任集賢殿學士。張說雖罷知政事,專文史之任,但玄宗對他的寵遇不衰,“朝廷每有大事,上常遣中使訪之”,以徵詢張說的意見。 開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張說爲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又代源乾曜爲尚書左丞相。他上任那天,玄宗特命有司供帳,奏音樂,具酒饌,並作御詩一篇以敘此事,儀式熱烈而隆重。不久,又以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其長子張均爲中書舍人,次子張垍尚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當時榮寵,莫與爲比。” 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並御筆寫藥方賜予他。由於醫治無效,這年十二月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諡曰文貞。玄宗還親自爲張說撰神道碑文。 張說曾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張說(667年~730年)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 © 2017 讀古詩詞網 - 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